“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江汉论坛》 作者:宋亚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县域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认真遵循县域经济运行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并按照这个客
 

        一、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吗

        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实际上,经济活动的特色化,既是县域生产要素差异性所自然形成的本质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得以超越常规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叫 “特色经济”?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特色经济应该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而形成的特别质量、特定品牌、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社会信誉度、具有某种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是独一无二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国的县域确实太复杂,塞北尚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江南却已经百花吐艳、草木争晖了。2000多个县,犹如 “星罗棋布”,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生产要素、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互不尽同。从类型上看,既有城郊县、山区县,还有丘陵县、平原县和海岛县。从产业来看,既有工业县、农业县,还有林业县、牧业县、渔业县和矿产县。因此,人们认为这就是县域经济天然地具有特色经济性质的根本理由。

        而问题却在于,县域的地方差异性和县域之间经济活动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并不能简单地与“特色经济”划等号。自古以来的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广大中西部的绝大多数县域,仍然还是农民 “当主角”、农业 “唱大戏”。在农业的范畴中,各地虽有农、林、牧、副、渔的分类,但基本上都是大而全之、兼而有之的普通种植和养殖,相互之间真正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活动并不很多,谁也不敢说自己是独一无二!所以,从宏观角度看,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各县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一般都具有极高极强的趋同性与重合性。

        前些年,湖北枣阳市种了近10 万亩桃树,四月桃花盛开之时,方圆几十里地一片花的海洋。枣阳人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对外宣称自己就是中国的 “桃之乡”。结果在网上一查,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产桃县市不下50个。北方产苹果,农业部有个统计数字,说全国年产量在1000万公斤以上的县市多达70多个。于是,许多地方改种山楂,结果山楂红遍整个长城内外。河北省去年西瓜大丰收,当地卖不出价钱,省长要求各地放开 “绿色通道”加大外运力度,但瓜商们一打听,全国西瓜都在合唱 “卖难”之声。

        在人们的心目中,东北有 “三大宝”,特别是盛产珍贵中药材———人参。正巧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领导组织13个粮食主产省的政研室主任去吉林省开会,看到很多的集贸市场上卖人参就像卖胡萝卜一样论 “堆”,令孤陋寡闻的我瞠目结舌了好半天。吉林省委政研室的同志告诉我,现在东三省各县域,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人工种植的人参,以至人参产量激增,供应大大超过需求,价格自然一落千丈,大家不得不相互拆台,忍痛“跳水”。这个在关外本来极富特色的经济活动,于东北的各个县域之间却成了毫无特色甚至是灾难性的大比拼。

        认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的说法,给我们在县域工作第一线的同志很可能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即扎扎实实地搞好常规性的经济活动并不是有效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正途,而应该甚至是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采取 “打歼灭战”的办法,去追求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的战略目标,才能通过梦幻式的 “时光遂道”去实现富县的目标。但从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效果来看,这种办法往往有点像 “猴子掰包谷”,特色的东西没有很好地搞起来,常规的东西却被基本上丢掉了。

        在许多县域领导人的心目中,“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乃属毫无疑义的至理名言。于是,置农业为累赘,视工商为通途,千军万马拥挤在工商业的 “独木桥”上。此举虽然冲击了传统而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为县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总量的膨胀扩张。但是,以 “短、平、快、小”为典型特征的工商业项目作 “骨架”搭建起来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使得各县域之间又明显地呈现出新一轮的趋同与重合。它们到处争资金、抢原料、瓜分市场,低水平重复和低效率运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你不让我活得舒服,我也不让你过得痛快。结果,特色经济反而越来越少,比较优势越来越弱,由此产生的地方经济保护主义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