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一、前言
辛亥年各省之起义。皆轰轰烈烈,可以感天地而泣鬼神。惟河南偏居腹地,革命事迹容易湮没,有之亦简略不详。今年武昌首义会各同志见告,辛亥年河南开封起义,十一烈士殉国,慷慨壮烈。党史库仅存口供,详情失传,君何不祥述始末,以补正正史之不足。兹又逢中原文献发刊,函约撰稿。乃义不容辞,搜集资料,参考日记,聊以应命。查作者因生长开封,近水楼台,虽曾参加此役,乃系受家大人之指示。年方十二,既未入盟,亦不知革命真理。在当时为遭遇,在现在为幸运而已。兹所以记者有下列来源:(一)历史方志,(二)家大人口述,(三)亲身经历,(四)党史史料,(五)先进同志口述,(六)其他。以上六项中之第二项亦等于亲历。家大人拱辰公为参加此役主要人物之一,幸免遇难。且与先辈车钺、张照发均为结盟弟兄,所知所告,绝非杜撰。第五项乃系民国十五年前,作者逃之上海,居于法界祥云里二号。终日无事,河南同志集议,撰写河南革命史。公推刘积学为主编。李鹤、刘莪青、韩立伦、张善与、蒋广汉等为编撰。韦孝孺、宋垣忠、郭仲魁及作者为采访。当时分口述,搜集等部分,正待汇编,即纷纷返豫参加北伐工作,零简断篇,未及完成,旋又遗失,至为可惜。作者所知有限,对于各先烈之光荣史实,或有遗漏,或有错误,在所难免。且才疏文拙,不免见笑方家,仍望多所指正是幸。
二、地理形势与历史背景
河南古称中原,地跨黄河南北。开封就是河南的省会所在地,周代属魏,后改称梁,乃名大梁。因汴水所经,又名汴梁。宋为国都,设为开封府,祥符县,入民国后,废府为县,乃定名开封。城周四十五华里,有六门大关,十二大街,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北距黄河仅九公里。千里平原,无险可守,所谓“逐鹿中原”即此故也。
古人云:大河两岸,古多豪俊。其言不虚,方志可考。二千年以来,抗暴起义,每发生于此。秦最强暴,欺并六国,坑降卒百万。信陵君养士三千,用侠士侯嬴,朱亥,抗秦救赵。杨翟(河南禹县)张良募死士刺始皇于博浪沙中。博浪在开封西北三十五公里。汴人张耳、陈余,皆信陵君门客,首先起义抗暴于大梁。与陈涉、吴广同时。刘邦初为张耳门客,因之以成大业。隋帝杨广凶暴次于始皇,李密挟翟让之众,首先在瓦岗起义。瓦岗在黄河北岸,今之滑县境也。金人粘罕、兀术先后陷汴梁,抗之者黄河北岸汤阴人岳飞也。元政暴虐,韩山童、刘福通,首先藉挖河民夫在大梁起义。当时在黄河故道决出石人。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之遥。山童之子林儿建国号曰宋,都于汴梁,达十余年之久,后虽失败,朱元璋乃其部属,卒灭元室。满人入关,明末三藩,福王、唐王、潞王,均在河南,福唐二王后皆称帝。抗清殉国之民族英雄史可法,即祥符县(今开封)人也,满人统治二百余年,大河两岸,曾两度起义。第一次为嘉庆十八年(1813),黄河北岸滑县人李文成与大兴人林清组天理会,在滑县首先起义,林清曾攻入清宫养心殿。第二次为光绪二十九年,开封人李元庆等在黄河南岸藉抗粮以仁义会众起义。虽告失败,遗烈犹存。开封有此地理环境优势,及历史背景,可见大河两岸民族革命意识之强烈。而岳飞、史可法更为全国家喻户晓之人物,此开封革命起义之由来也。
三、革命活动与组织
河南之革命活动,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留日学生,受过革命洗礼,随潮流而至。另一股力量,是土生土长的仁义会,主张兴汉排满。这两股力量于辛亥年合流于同盟会,乃发动为开封起义。民国成立,史册记述,遭遇文人学士之手,轻视会党,略而不言,有失真传。仁义会且不能与革命团体并列,殊感不平。黄河流域之仁义会与南方之洪门会、三合会、哥老会、长江上游之红帮,皆为排满复明之组织。起自清代中叶,嘉庆年间滑县举人李文成组织天理会起义失败,其徒众改换名目,另组仁义会。奉关羽、岳飞、史可法为祖师,歃血结盟,每在黑夜。每一地区,设一会,以大哥统之。三会以上遇事可公推一人为龙头,统一指挥。光绪二十九年仁义会在薄店起义,武举人李元庆即被推为龙头,当时失败自杀。清末仁义会弟兄普及于豫东各县,至少有三十万人。各乡村之联庄保卫团,皆参加仁义会活动,一时成为风气。甚至各陆军及巡防营官兵,亦多参加仁义会焉。光绪三十三年,开封志士车钺奉命返汴,组织河南革命同盟会。曲意接纳,又经杜潜、岳秀华、李干公、段拱辰等之联络,河南仁义会诸大哥,几数加入同盟会。革命之力量始于下层,得以充实。开封起义十一烈士中仁义会领袖,占其大半。如王天杰、张照发、李干公单鹏彦、李鸿绪、张得成、王梦兰、崔得聚八烈士,皆仁义会之首领也,开封起义之敢死队员,各路民军,仁义会员,十占八九,此当时之实情也。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日(1905.8.20),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为领导全国革命之组织。河南留日学生参加者有车钺(字翰如,开封人,填藉大兴)、程克(开封)、曾昭文(光山)、杜潜、朱炳麟等。车钺则英烈深沉,不多言语。程克曾昭文十分活跃。程克充执行部干事,朱炳麟继黄克强代理庶务长,皆受中山先生之赏识,每为入党主盟,其重要可知。光绪三十二年(1906)参加者有刘积学、刘基炎、潘仰佛、杨曾尉、陈庆明、杜君然、燕斌(女)、刘马青霞(女)张钟端、王传淋、张国威、张鄂翎、李锦公、张登云等。其后续加盟者有宋庆鼎、张善与、郑诚、吴焕然、宋武照、杨鸿昌等。河南籍会员达五十余人。当时以刘马青霞最有钱,曾先后捐资出版女界杂志、豫报、河南杂志等,作革命宣传。光绪三十一年冬,初在东京成立河南同盟分会,推曾召文为会长,其后杜潜、刘积学继之。三十二年车钺奉中山先生之命返汴,筹组河南同盟会。车捐官垂辫貌似官吏,不为清吏注意,乃得发挥力量,布下革命基础。返开封后,以河南中州公学作总机关。各学堂监督(校长)、教员、学生,吸收加盟者400余人。如进士杨源懋、毕太昌、举人刘纯仁、刘积勋、任芝铭、石言、杨铭西蒋峨等皆一时之选。并接纳仁义会中领袖,李干公、姚黄、段拱臣、张照发等先后入盟,河南地方革命基础,乃得建立。河南革命之创始人,乃车钺(翰如)也。是年车钺往江西参加萍乡起义遂及遇难。河南同盟会支部乃由刘纯仁(字粹轩)代理。以上为河南革命之组织。
同盟会之革命进行,辛亥年春,经过一度密议,把全省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旋又划分四部,分别负责。(甲)部为军事,地区在中路,专门连络陆军及巡防营。由毕太昌、杨源懋、张钫、刘纯仁、杨铭西、张照发、吴古岳等负责。(乙)部为政治教育,地区在中路,专门联络议员、教职员、学生。由杨源懋、刘纯仁、刘荣裳、王杰、刘凤楼、王庚先负责。(丙)部为农工,地区在东部,专门联络仁义会,由李干公、段勋、姚黄、岳秀华、王天杰负责。(丁)部为绿林豪杰,地区为西路,专门招收土匪。由王天纵、石言、蒋峨、刘镇华负责。南路以迎接北伐军为主,有刘积学、任芝铭负责。北路以收买工人破坏桥梁铁路为主,由暴式彬、张宗周、李心梅、韩立纶负责。将来甲乙丙丁四部哪一部成功,即推为都督。此当时活动之纲领也。
四、独立失败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成功。中部同盟会负责人黄克强派曾昭文(可楼)、刘积学(群士)等返豫,运动独立,响应武汉。湖北都督黎元洪三次檄文河南,号召起兵。豫籍志士徐万年、李亚东、马云卿等皆有密函,到达同盟会支部。刘纯仁乃刘积学之族叔,时负总责,即召开会议,与杨源懋等,筹谋独立,四处奔走。当时河南巡抚是满人宝棻,东司是汉人余钟颖,西司申葆衡,学台孔祥霖。驻汴满营将军是增祺,皆胆小如鼠,只顾身家。刘纯仁等首先联络开封道台江瀚,江表示同情。杨源懋等分头活动河南咨议局议员,得到大部分赞许。杨铭西往说新军统领应龙翔,应为士官学生,赞成独立。河南境内空虚,只驻有毅军一翼(等于两师),新军一协(等于一旅)及巡防营而已。至于满营,皆纨绔子弟,拿饷而已。每日吃嫖唱戏,斗鸡、玩鸟,早不知枪械何物。新军八营,驻在开封城外。应虽为统领,实力操于统带(等于团长)张锡元之手。毅军驻于郑州、洛阳、许昌一带,翼长赵倜乃汝南人,为当时之强有力者。法政学堂监督毕太昌,曾为赵氏兄弟之师,与赵倜有旧,既往说之,独立之后举赵为河南都督,赵倜允之。毕回汴报告,即决定由河南咨议局正式宣布九月廿日独立。咨议局长杜严(字友梅秘)、秘书长胡汝麟(字石青)皆保皇党人物,属于梁启超之维新派。对于独立,初不赞成,经过杨源懋等之苦求,始行答允。先派黄可权为驻鄂代表,继派李盤(字古民)为驻沪代表,分头与革命接洽。届时由咨议局宣布,由应龙翔入城,暂摄军政,江翰暂摄民政,即迎赵倜至汴。不意此谋为巡抚宝棻所知,勾通统带张锡元先发制人,召应龙翔至巡抚衙门,将其扣留,并将江翰免职看管,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刘纯仁、毕太昌、杨源懋、杨铭西等以及曾昭文、刘积学等,皆被通缉,纷纷逃走。此为宣统三年九月初河南独立之失败情形。
五、起义经过
辛亥年九月初河南独立运动失败之后,开封戒严。党人姚黄等,谋杀宝棻为革命出气,始终未能得手。九月六日,清帝起用袁世凯,袁先派爪牙到汴活动。旋即免去宝棻等职,任用齐耀琳为河南巡抚。并调雷震春部一协到豫东镇慑。北洋陆军如一字长蛇阵,满布京汉铁路沿线。河南同盟会主干人物刘纯仁、杨源懋等逃往豫西,往投王天纵、张坊。曾昭文、刘积学、杜潜等逃亡汉沪,河南革命任务群龙无首,乏人主持,随告停顿。当时北军进攻武汉,势甚危急。段祺瑞又率部南下,革命党人大恐,必须得到中原响应,始可转危为安。乃于十月十日派同志张钟端到汴筹划在开封或郑州起义。张烈士初到召集同志,慷慨演说,声泪俱下,众皆感奋。乃重新部署,决定在开封起义。当时公推为临时总司令,兼都督府参谋长,主持一切。起义经费,女同志刘马青霞先捐银三千两,余由各同志分头筹办。秘密机关分设于小型宫、中州公学、师范学堂、第十一中学[ “第十一中学”有误,应为第一中学。编辑注。]等处,旋即分派职务,兹列于下:
(1)派王天杰、徐振泉等组织敢死队为起义先锋。进攻督署,消灭满营。
(2)派张得成组织暗杀队,乘十一月四日黎明齐耀琳祭祀之际,刺杀汉奸。
(3)派王杰、刘莪青、李心梅、沈云山、段世垣、岳秀华、张宗周、暴式彬等分往各地联络响应起义。
(4)派张照发等负责联络巡防营。
(5)派吴古岳联络陆军小学。
(6)派李干公、王梦兰、段勋等联络仁义会党,组织民军。
(7)派李鸿绪、崔德聚、崔寅彤等主持粮台,筹办接济。
(8)派单鹏彦负责组织放火冲锋队,首先起义,以府角义盛客栈为指挥部。
(9)派李福遐、刘泗芳负责联络警察,维持秩序。
(10)派王庚先等负责联络陆军三营及炮兵一营、马二营官兵,举火为号,入城接应。
(11)派刘凤楼等督队巡查,参谋起义戎机。
(12)派周维屏、靳培芝、吴芋僧等负责文书筹划机务。
以上职务派定即分头进行,豫东各县之民军于十月底即纷纷向开封集中,皆住于四郊乡村庙宇中。有一部分与本地土著,化装小贩,混入城内。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惊。十一月初二日,巡抚齐耀琳得到密报,急电北京向袁世凯报告,袁覆电仅云:“严加防范”而已。在督练公所工作之同志,报告前来,有人建议改期,张钟端不允,当晚九时约集同志正在前营门师范学堂开密秘会议,巡防营统带柴得贵率士兵两营,四面包围,将张烈士等多人捕去。同时又查抄法政学堂、第一中学、中州公学、中国图书公司等处,捕捉同志。当夜又在宋门关、曾(曹)门关各处搜捕,捉去李干公、王梦兰[ 根据史料研究,王梦兰被捕不是在当晚,是在事件之后过了一段时间被捕就义。]、李鸿绪、崔德聚等人。前后被捕约二十余人,无辜平民为数亦多。事机泄露为汉奸张光顺、江玉山告密所致。
作者当年仅十二岁,吾家住宋门外,距城六公里,在城内县的第一小学堂读书。每日早出晚归,习以为常。家大人拱辰公参加起义,负责组织民军,在城外筹办粮米。当时民军散住东郊,化装零工、小贩、挑夫等,为数极多。因城门检查甚严,往城中送信连络,每叫吾担任。十一月初二日下午下课之后,吾先到和合堂送去一信,再往后营门,见师范学堂外军警密布,禁止通行。见吾是一小学生,未加注意,乃急急跑回,向大人报告,知已泄事。连夜疏散民军,四外避匿。次日天明,巡防马队下乡搜捕,扑了一空。此吾当年所目睹之实况也。
六、从容就义
古人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若就辛亥年开封起义之十一烈士而言,可谓兼而有之。农历十一月初二日之夜,先在城内各秘密机关将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单鹏彦、张得成、徐振泉等捉获。初三日黎明之前又在宋门关等处将李干公、王梦兰、李鸿绪、崔德聚等捕获。两起人犯二千余人,均解至河南督练公所审讯。当时之督练公所,即等于现在各省之保安司令部。内设有营务处长等于现在之保安处长。巡抚齐耀琳本是一个老官僚,不愿事态扩大激起民愤。乃下令交由营务处长商作霖,会同巡警道邹道沂,开封知府吕耀乡,祥符县知县舒树基,严办首要。对于协从,从轻发落。河南士绅杜友梅、李敏修、杨少泉等晋谒齐氏,请勿株连。当时惟商作霖坚主重办,吕、邹、舒等态度缓和。所捕之二千余人,初讯即将妇女、老年、苦工、侍役、平民等开释大半。亦有中途贿买兵士,禾解送者。仅余四百余人,或已剪发,或系教员学生,或系屋主,或有重大嫌疑者。实际之革命党人不过百余人而已。初二日漏夜审讯,各革命党员皆直认不讳。其中如王天杰、单鹏彦、刘凤楼、张得成、李鸿绪诸烈士,皆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商问敢死队做何事?王天杰答:“杀尽满奴汉奸,保全同胞,不幸被汝所获,只求速死而已。”又问刘凤楼曰:你当教员,为何造反。刘答:“汉族天下被贼所夺,何为造反。吾为皇帝子孙,不做奴才,生不如死。”问及张得成,暗杀队作何任务?张答:“我正要刺杀汝等汉奸,为同胞复仇。”初五日晨,将七烈士押赴西关马市街刑场途中,单鹏彦沿途大骂,王天杰对众演说,民众围观,极尽慷慨激烈之能事。审问李干公、李鸿绪,二人皆直斥商等为汉奸走狗,自戕同胞,狗鸡不如。至于张钟端烈士,坚不下跪,口若悬河,从容直陈,神色不变,有条有理,如登讲坛。吕耀乡叹为奇才。问曰:你有此才学,可为国家栋梁,可惜不该误入歧途。张烈士答曰:“春秋大义在明夷夏之分,吾爱国家,不做虏官,杀身成仁,何为歧途。”吕哑口咋舌。商作霖问曰:聚匪放火,乃是土匪。张曰:“千秋之后自有公评。”审计张烈士照发云:“被捕诸人,皆是老百姓,请勿株连无辜。我为真革命党,介绍非人,为奸细出卖,对不起同志,愿求速死,以谢罪同胞。”审及李干公烈士,侃侃而谈,畅论民族大义。审及周维屏乃下笔直供千言立成。且论及世界大势,民族危亡。并指责清政,引证明确。直可谓置生死于度外,杀身成仁,从容就义矣。周维屏因系商城县周阁老之孙,齐耀琳为周阁老之门生,原判就地枪决,齐改判为监斩侯,乃得不死。张、张、刘、单、张、徐七烈士,于五日凌晨,押往开封城西关枪决。李、王、李、崔四烈士,乃于初六日晨,押往南门外枪决。死事惨烈,可歌可泣。其余周维屏二百余人亦判死刑,寄押监侯。另二百人,分判徒刑,一并监押。迨南北议和,始由南方和会来电交涉。经张镇芳下令递解原籍释放。民国成立,张烈士照发之财产经柴得贵没收。张夫人控于督署,又控于高等审判庭。皆不得直。柴又派人将张烈士夫人途中暗害,冤沉海底。
段剑岷《辛亥年开封起义之经过》原载《中原文献》第二期,1969.4出版。节选收录。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