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治同志在发动中原抗日游击战争中的业绩(2)

辛亥革命网 2017-05-25 14:34 来源:纪念朱理治文集 作者:刘子久 任质斌等 查看:

朱理治同志是我们党内知识分子出身的老革命活动家之一。朱理治同志在河南和豫鄂边区的工作中,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和失误的,但从总体来看,他的成就远超过他的失误。

  1937年底,保定、济南失陷,战线南移到黄河沿岸,省委预见到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大地即将变为战区,因而可能沦陷。从那时,就进一步加紧了准备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工作。1938年3月,省委发布了关于发展十万抗日武装的决定,确定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准备武装来进行。为适应各地准备发动抗日武装斗争形势,派吴芝圃、刘子久、林凯、刘子厚分头到豫东、豫西,豫南指导工作。朱理治则于4月撤离开封,沿平汉路南下,向许昌、信阳等地党组织传达省委关于河南沦陷和发展抗日武装的指示,部署准备发动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省委根据周恩来、叶剑英同志在武汉向朱理治、彭雪枫传达的《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确定“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在于加紧准备与继续发动、开展河南的游击战争”;并广泛动员陇海、平汉两铁路线上中心城市的学生、工人、革命分子到乡村中去,组织与领导群众、准备与发动游击战争,组织游击队,建立游击区。6月初,朱理治到达确山竹沟,与彭雪枫、王国华等会合,竹沟遂成为河南党的领导中心。省委以竹沟为据点,吸引和招收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战争,并以开办党校、教导队、青训班等各种形式,为中原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3000余干部。竹沟被誉为“小延安”,形成为中原地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重要的战略支点。7月,朱理治撰写了《论河南游击战争情势及当前任务》的文章,化名朱煌岗发表在8月7日《新华日报》上。该文详尽论述了开展中原区游击战争的现状,提出了怎样开展江淮河汉间游击战争的意见。上述省委的决定、措施及朱理治的文章,对中原游击战争的准备与发动,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1938年秋天,豫东、信阳沦陷后,他和彭雪枫等领导河南党突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独立自主地在西华、睢杞太地区,在信阳、确山、泌阳、桐柏的部分山区,发动和建立了新四军的队伍,掌握了近5000人的武装,并一批又一批地把这些部队派往日寇占领区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后来,这些武装发展成为新四军4师、5师的部分基础。

  1938年9月,朱理治同志回延安参加六届六中全会。全会确定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判了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只讲联合不讲斗争的迁就主义错误,重申全党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把党的主要工作方面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为坚持华中抗战,加强党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决定撤销长江局,成立以刘少奇同志为书记的中原局。朱理治受命担任中原局委员兼组织部长,于11月下旬同刘少奇、李先念、郭述申等一起离开延安,重返竹沟。1939年4月,少奇同志从竹沟回延安后,朱理治代理中原局书记主持日常工作,重大问题则转报少奇同志请示。这一阶段,他协助少奇同志贯彻执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规划指导豫鄂边地区党的工作,部署新四军游击武装向武汉外围敌后挺进,为这个地区抗日游击武装的汇合,实现党和武装的统一领导,为新四军豫鄂地区主力部队的创建,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9年国民党秘密发布防止异党活动办法后,豫鄂边地区的顽固派接二连三地袭击围歼我党领导的武装部队。9月,发生了鄂东国民党顽固派进攻我党领导的独立第五游击大队的“夏家山事件”,它表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必将日益嚣张。朱理治打电报请示少奇同志和党中央,建议集中整编鄂东、鄂中、豫南的武装,建立统一的指挥。就在这时,少奇同志再次由延安来到竹沟,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准备应付国民党发动突然事变的指示,做了许多具体部署。当少奇同志东进苏皖敌后以后,朱理治认真地执行了少奇同志的部署,亲自率领中原局和河南省委在竹沟的机关、部队的大部分约600余人(内有相当数量的干部),于10月中旬撤离竹沟,与转入豫鄂边敌后的李先念等同志会合。这是我党抗战初期挺进到豫鄂边区敌人后方最大的一支力量,它大大加强了党在豫鄂边区敌后抗战的力量。

  1939年11月中旬,朱理治、李先念等同志在四望山开会,根据党中央和刘少奇同志的指示,研究部署了实现豫鄂边地区党和武装的统一领导,决定统一豫南、鄂东、鄂中、鄂西北党组织,成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整编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组建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设立统一的指挥机构,深入武汉外围敌后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由于朱理治、李先念同志平时同党的这些部队及地方组织有一些联系和威信,所以上述合并和整编工作得以比较顺利地实现。1940年1月3日,以李先念为司令员、朱理治为政治委员、刘少卿为参谋长、任质斌为政治部主任(随后又任命王翰为副主任)的挺进纵队正式建军。从此,豫鄂挺进纵队作为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高擎抗日大旗,活跃在豫鄂边区广大敌后抗日战场上。同年3月,朱理治同志作为党的七大代表奉调回延安。在离开边区之前,他与纵队和区党委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谋划了部队和根据地建设、扩大游击战争、壮大武装部队诸问题,对豫鄂边区的部队工作和地方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这些安排对豫鄂边区的部队和地方工作,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朱理治同志在河南和豫鄂边区的工作中,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和失误的,但从总体来看,他的成就远超过他的失误。

  朱理治同志是江苏南通人,1907年7月出生,1978年4月逝世,终年71岁。他自1927年4月在清华大学入党,同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后,历任共青团和党政军的许多重要职务。他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参与了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斗争。几十年来,他一贯虚心好学,不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埋头苦干,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为党的事业奋斗。他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朱理治同志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

  (此文原载《人民日报》1985年12月20日第5版。作者:刘子久 任质斌 刘子厚 方正平 栗在山 刘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