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辛亥革命先驱历史功勋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

辛亥革命网 2021-12-03 13:33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葛桂录 查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振奋人心,凸显了民族复兴大业的磅礴精神气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振奋人心,凸显了民族复兴大业的磅礴精神气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深刻阐述了辛亥革命110年来的五大历史启示,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作为民革党员和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会员,以及一个教育工作者与人文学者,我们要继承与弘扬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致力振兴中华的精神传统,继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孙中山先生所言“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这一夙愿的重要支撑。

  一个国家像一条船,在漫无边际几乎静止不动的水面上航行,那水面便是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看似平静的文化大河,托起的却是国家这条大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开拓创新,关乎国家核心价值的塑造,关乎整个国民精神素质的改善提升和灵魂安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基础和价值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保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全民的精神家园。与科技强国、经济救国、军事卫国相比,文化则是立国之本。文化是国家的终极竞争力。所谓立国之本,就是在历史沉浮与未来发展过程中,不论国势强弱、顺风逆水,民族的精神之气不息,思想精英的脊梁不歪,国民对文化传统的信心不倒。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曾是中华民族的理性传统;如履薄冰的济世之心,则有助于中国人实践强国梦的宏伟理想。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修齐治平”的家国意识,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无论是“一片丹心图报国”的献身热忱,还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都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国人最深刻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国人最深沉的理想追求。

  “慎终追远”体现的是家国力量的凝聚。

  “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古热爱和平、向往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容乃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互助友爱、宽以待人的高贵品质。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众志成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进取精神。

  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对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康有为、梁启超、林则徐、孙中山等满怀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梦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革命实践。

  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来源,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点优势,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坚实的继承和最深厚的底蕴。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基,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智库和助推器。

  我们要缅怀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此文为民革福建省委会委员、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在民革福建省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上的发言,有删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