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和主张

辛亥革命网 2017-04-18 17:00 来源: 作者: 查看: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和主张

     宋教仁(1882-1913),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为实践中国民主宪政而喋血牺牲,学术界对宋教仁的民主政治思想和法制思想的研究已不乏硕果,而对其农业思想和主张的研究甚少。本文拟就宋教仁就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农林总长期间,及其前后所提出的发展农业的思想主张试作初步的探讨,以期对全面研究宋教仁思想有所裨益。
     1912年4月,宋教仁就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担任此职并非所愿,他在给唐绍仪的电报中说:“仁无政治经验,农林非所素习,断难胜任,”⑴在唐绍仪一再劝谕下,鉴于当时政党合作的大计,他最终接受农林总长一职。他上任后依然是尽心尽力,“仆现任农林一席,凡关于此事业,正须改良拓充。”“仆既代国民负此项责任,必勉力为之。”⑵《农林部官制》规定,“农林总长管理农务、山林、畜牧、渔猎、水产、垦植事务并监督所辖各官署”,“农林部署左列各司,农务司、林务司、渔务司”。⑶在担任农林部长的三个月里,宋教仁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总结、拟定出了许多整顿发展国家农林的政策和方针。宋教仁在担任农林总长之前和辞职之后,也非常关注我国的农业,1911年他在《东南各省水患论》一文中就提出减少长江水患的见解:“广植水源地森林”、“疏导洞庭湖”、“分流水勢之支流”,废除河流沿岸效益较差的土地供疏导水患。在其遇刺之前即1913年1月,在湖南联合欢迎他的大会上的演讲时还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重申造林减灾的主张。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对农业、林业、水利开垦荒地也阐述了他的主张。
     清末民初,战争频发,灾荒泛滥,西方列强在华肆意进行经济掠夺,中国农业严重衰竭。清政府昏聩无能,在农业施政上极不作为,缺乏对农业的直接引导和宏观调控,对农民实行竭泽而渔的掠夺政策,广大农民 极端贫困,无力维持基本的简单再生产,以致国民经济枯槁现象已达于极致。当时地权分配不均,高额的地租、高利贷的盘剥导致耕地面积萎缩,与此同时荒地面积大大增加,以致加剧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危机。宋教仁认为“我国近年非荒旱即水灾,哀黎遍地,赈济无及,良由农林腐败之故。”[4]他还全面分析了造成我国农业衰败的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缺位,“夫吾国以农立国,农业之发达,颇有可观,然较之各文明国有不及者,国家关于农业之施政缺乏也”;二是水利设施失修,“中国本农产国,然以人力不修,时遭水患,以致饥馑频闻”[5],“哀鸿满野,民生日蹙”。[6]三是农民素质低下,“中国农民之缺点以乏于经营农业之知识为甚。”四是生产资金投入不足,中国农民“以乏于经营农业之资力及知识为甚”。[7]当时农业衰竭的原因,可谓天灾人祸皆有。
      宋教仁认为,农业的发展,要以提高生产力为主,各项政策的制定也要围绕这一宗旨。农业同教育、实业、交通等一样,应该采取渐进主义。“对于农林一项,拟以十年为期,定国家施政之大方针,并逐渐实行。”[8]为此,宋教仁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的政策,拟定开垦土地,开发林业,兴修水利,此外还需设立农业银行、农业学校和农事试验场等措施。并将这些事项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则行调查之事,第二期则定诸制度法律及诸行政机关,至于实施各事,在第三期以后矣。”[9]
      一、鼓励开垦荒地
      当时,农业萧条,农民流离失所,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东西南北,土地荒废者不少”。[10]宋教仁提出,首先由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此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制定政策方针则“以注重农民自行经营而政府辅助之为主”。[11]这样即体现了政府的调控作用,又能发挥农民的自主性。为了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国家要给予政策支持,首先就要使农民取得荒地的开垦权,“以未辟荒地,放于人民,实行开垦,以尽地利”。[12]其次,国家设立“拓殖银行”,给予农民以资金上的支持。除此之外,宋教仁还在官制上做了一些改革,在外蒙设置垦植总管,在东北、西北等边境设垦殖官厅诸官管理民众的移民边境、垦殖荒地等, 达到了“实边保境”的效果。在内陆各省设立劝农使一职,管理民众对内陆的湖泊沼泽荒地的拓垦事宜。
    二、提倡植树造林
       林业与农业紧密相关。宋教仁极力提倡植树造林,力图通过植树来保护环境,减少水患,以此促进农业的发展。他指出,林业是国家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惟只知斩伐,不讲栽植,吾恐将来尽属童山。”[13]宋教仁提出在森林茂盛地区设立农林局,将森林经营收归国有,“兴办国有山林”[14]。外蒙的垦植总管府,东北、西北的垦植厅的设置,对林业的发展都是极大的促进。宋教仁还致力于主持拟定边境植林的各种法律草案,并在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
      三、兴修水利工程
      完善的水利设施是发展农业的基本保障,而当时我国水利事业“人力不修,时遭水患,以致饥馑频闻,今欲民间元气之回复,农产物之发达,则当治水”。[15]宋教仁主张“以新式之技术,兴修水利工事。先除害,而兴利继之”。[16]
       四、兴办农业教育
       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兴办“农事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的文化氛围,提高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计。宋教仁主张“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17]设立农业学校、试验场,增长农民的专业知识。他上任后不久便到当时农林部所属的试验场视察,并通过各种努力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五、筹设牛种场和畜牧试验场
      宋教仁认为“查改良牧畜,有莫大之利益。”主张派人实地考察素称为产牛之区的山东,调查“各地所产之牛以何府县为最多,适用何途,如何于役用或乳用、肉用等类”。[18]这种形式很接近于现在的规模养殖,同分散养殖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既节省了资源,又可以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六、重视渔业生产
       渔业是农业的延伸和补充。宋教仁在其拟定并送交参议院决议的《农林部行政方针》中提出保护渔业,并由国家干涉渔业生产的方针。中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渔业对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在《方针》中,他提出了“一主义”和“六大纲”,即对渔业实行保护主义,议设渔务局、编定暂行渔业令、提倡水产高等专业教育和速成教育、奖励内海及远洋渔业、设法剔除渔业旧弊、防止他国侵夺渔业权。[19]
       七、设立农业金融机构
       资金投入不足必然严重障碍农业生产,影响农民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中国农民又普遍缺乏经营的财力和专业知识,他主张设立“拓殖之金融机关,劝农之金融机关,”为农民提供信贷资金和金融支持,“以辅助农民之资力”。[20]方便农民进行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投资多样的经营项目。
       除此之外,宋教仁在职期间还致力于拟定边境开垦,移民植林等各项法律案;并提出在外蒙设垦植总管府,在内蒙、满洲设垦植厅诸官制案;还制定了整顿农林政策的各项大纲,在大纲中提出在内地各省设劝农使,在蒙古设置兴业公司,测量田地,清算田亩,设督办屯垦事务官于满洲、蒙古、新疆,征收烟草酒税等等。宋教仁的才识颇得唐绍仪的欣赏,唐遇事亦喜欢同他商量,以致人们都称这届内阁为“唐宋内阁”。然而随着唐绍仪内阁的倒台,这一切都无法再实施,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大部分也只能停留在思想阶段,没有得到更好的实践。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宋教仁农业思想的积极性,即使对现代社会来说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的重要性自不用说,设立专门的农业机构在现代社会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设立农业学校和农事试验场等措施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而且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宋教仁就任农林总长为期虽不足三月,但在他主持的农林部树立了清廉检朴的政风。1912年6月8日《政府公报》第39号刊载《农林部咨财政部5月份决算清册》,[21]就足以说明他具有权位金钱不能淫的政治家风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农业自古以来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形成了牢固的农本思想。在今天,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应当在实现农业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的同时,努力的挖掘历史上的农业发展思想,取其精华赋予其时代性,促进中国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383
      [2][4]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391.
      [3]民立报,1912-4-18.
      [5][14][15]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93.
      [6]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334.
      [7][8][9][10][11][16][17][20]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395.
     [12]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494
     [13]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454.
     [18][19]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398.
     [21]吴相湘著.宋教仁传:[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140 
 
 
      作者简介:宋惠安,男,1942年出生,大专文化,高级农艺师,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桃源县宋较仁研究会常务理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