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

1911年,梁启超的宫廷政变计划(4)

辛亥革命网 2016-06-06 09:13 来源:共识网 作者::朱中原 查看:

辛亥革命的最关键事件,并非武昌起义,而是张绍曾蓝天蔚等高级将领发动的“滦州兵谏”。但“滦州兵谏”的重要意义,一直为史学界所忽视。

 

  四、吴禄贞之死致梁启超归国受阻

  然而,由于起义计划被泄密,清廷虽然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妥协,但在军事上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袁世凯将停放在滦州及奉天的全部车皮秘密调往北京,张绍曾等人原定的运兵计划遭到破坏。

  跟随吴禄贞一起到滦州的陈其采是革命党人陈其美的弟弟,陈其美素以心狠手辣搞暗杀著称,陈此前曾在上海发动起义,并已经独立。吴禄贞以为陈其采必定追随陈其美的革命主张,没想到陈其美是清廷特地派来监视他的奸细。得知吴禄贞的真实意图后,陈溜回北京告密,清廷将滦州的火车车皮全部调走,这样起义军就无法进军北京,起义的计划再次破产。

  此时,山西义军已经宣布起义。袁世凯得知吴禄贞等人的计划之后,明里笼络吴禄贞,暗里调动部队去山西剿灭义军,实际是削弱吴禄贞的兵权。吴禄贞当然不愿意,于是联合山西义军,组织燕晋联军,一方面从东西两侧夹击兵力空虚的北京,一方面截断南北交通,阻止袁世凯北上,夺取北京后,再与南方革命党合歼袁世凯,便可大告成功。

  11月6日,吴禄贞率部到达山西、河北交界处——娘子关,与山西义军成立燕晋联军,公推吴禄贞为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山西义军率部沿京奉线西进,然后北上直取北京,并分兵扼守密云,防止宣统帝逃窜热河;并派兵把守京汉路上的黄河铁桥,阻止袁世凯北返,其主要部队顺京汉路北上。吴禄贞亲率第六镇和部分山西军直逼北京,一旦占领北京,立即全歼袁世凯部队。

  11月6日晚,吴禄贞赶回石家庄,在电报局大楼召集中级以上军官开会,宣布7日凌晨起义。

  此时,清廷和袁世凯也加紧了布局,采用了暗杀手段。袁世凯将此任务交由段祺瑞执行,段曾是新军第六镇统制,对第六镇情况了如指掌,与此同时,清廷亲贵以两万两白银收买了吴禄贞的卫队长马步周。

  11月7日凌晨,马步周趁吴禄贞等人谋划战局,将其杀害,为了请功领赏,并将吴头颅割下,吴禄贞的助手周维桢和张世膺也惨遭杀害。

  为了实施该政变计划,梁启超于该年的9月16日,乘坐日本天草丸号客轮,秘密抵达大连,企图在东北与同党熊希龄、蒋百里、吴禄贞等人会晤。

  9月20日,梁启超抵达旅顺,当夜乘汽车抵达奉天(沈阳),欲晤熊希龄,但此时熊尚在京,故未能见到,熊希龄致信梁启超,约其在大连见。将抵大连时梁曾致书长女梁令娴,述及自身情况:“此二日不见报纸,不知复有何变象,但使此一旬中,北京秩序不破,则吾事大可为也。拟今夕即乘车往奉,小住半月。先到滦州一宿,乃入京,或挟百数十军士往,亦未可知。”(详见《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63页《梁启超致梁令娴书》)由此可知,梁启超对于此时京中局势亦不知情,盖因局势多变,未能把握。到大连后,梁启超又给梁令娴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已按预定计划将接到熊希龄的来信及派来接洽之人。但此时熊希龄尚正由北京返回奉天,与梁启超又错过了。“惟冢骨始终观望,迄今未到(据云二十到),都中纯为无政府状态,斯最可忧耳。今所希望者,都中能于旬日内维持秩序,待吾到后事必可定,若此数日间无端生变,则未之如何也已。”(详见《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63页《梁启超致梁令娴书》)信中所说冢骨即袁世凯。袁世凯直到此时仍未到京,处于观望状态。而梁启超是期盼袁世凯能早日进京稳定大局的。在梁启超看来,只有袁世凯能稳定京中大局。

  熊希龄、蒋百里二人均为梁启超密友,蒋时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之总参谋长,“梁与蒋见面数次,似有运动军队之接洽”。同时还“曾往见关东都督,请其电驻京日使,提议由日使团设法维持京城秩序。”

  但没想到,局势变化太快,吴禄贞之死导致梁启超整个政变计划的挫败,也使得他的归国计划暂时落空。

  滦州兵谏虽然失败,但客观上却促使袁世凯重新执掌权柄,立宪派丧失了掌握主动权的机会。见希望落空,梁在大连等地只能作短暂停留,即不得不折返日本。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为了笼络梁启超,任命梁为法律副大臣,并接连致函敦请梁归国执政。由于立宪派失势,梁启超觉得此时归国亦无望,遂坚辞不就。不过,相比于南方革命党,梁启超还是比较拥护袁世凯统治的。所以,他虽然一时不能归国,但他答应袁世凯,愿意在海外,以民间领袖的身份,转移国民舆论,为袁世凯的统治作舆论铺垫,但前提是,袁世凯必须实行立宪。

  然而,局势比他预想的变化还要快。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执掌权柄之后,很快在南方革命党的压力下,南北和谈,袁世凯和孙中山各自被迫做出让步,孙中山辞任南京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职,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提是实行民主共和制。但在立宪派看来,实行民主共和制是断断不可行的,尤其是康有为坚决不赞同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康为此写了一篇政论文章《共和政体论》予以批驳。故此,在梁启超等人的积极努力和运作下,各方做出妥协让步,接受康、梁提出的“虚君共和”方案。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虚君共和”是最不坏的制度选择。康、梁虽然在实际政治上未能如愿,但在政治精神上,却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五、袁世凯复出与梁、袁关系的风云变幻

  辛亥年的政局变化,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即辛亥前后袁世凯的政坛起伏,这涉及康梁与袁的关系及梁启超政变计划的实施。

  事情起源于袁世凯的被解职。1909年1月2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摄政王载沣以足疾为名,谕令袁世凯“回籍养疴”,也就是解除了袁世凯的官职,袁世凯由此大权旁落,远离京师。

  袁世凯为什么会有此一劫呢?

  按照一般流行的说法,光绪之弟、摄政王载沣对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告密出卖光绪帝的行为深怀仇恨,为替兄报仇而罢袁回籍,但没有注意到载沣因事涉帝、后是非而不敢翻戊戌旧案之苦衷。载沣初拟杀掉或治罪袁世凯,后接受世续、张之洞意见,决定罢袁回籍。袁世凯被罢免,起因于载沣是基本可以肯定的,但载沣不能因私仇而给袁定罪。

  事实上,从载沣初涉政坛开始,载沣和袁世凯之间的关系就处于紧张之中。光绪帝、慈禧太后死后,载沣摄政,握有重权的袁世凯成为载沣专权的障碍。满族权贵们经过密谋,很快确定了袁必须下台的方针。而发生于袁世凯被罢前夕的一系列偶然事件,则为载沣罢袁提供了有利时机。1909年12月月7日,载沣召见曾于9月9日弹劾袁世凯“权势过重”并于是日再度上折提醒载沣谨防“事权旁落”的御史江春霖;12月8日—9日,为中美互派大使问题,袁世凯和载沣、张之洞发生激烈冲突;12月10日,袁世凯又因财政问题惹恼载泽和载沣;12月10日至15日,支持袁世凯的首席军机大臣、总理外务部事务庆亲王奕劻告假,朝堂上少了一个罢袁的反对者。12月11日,御史赵炳麟、给事中陈田分别上奏弹劾袁世凯权高震主,结党营私,不宜继续担任军机大臣。这一系列事件交织在一起,促使载沣作出罢袁决定。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载沣应不会选择这个时间罢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