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抗战的真谛(5)
辛亥革命网 2015-08-03 09:4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陆卫明 查看:
第二,持久抗战战略战术原则的差异。
蒋介石关于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原则,过多重视阵地防御作用,轻视运动战和游击战,这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战略战术。蒋介石在1937年8月18日宣布的五项作战原则中,强调了阵地战的基本方针,说:“我们要固守阵地……这是我们抗倭胜利唯一要诀”,“要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并着重指出:“敌人的利器是飞机、大炮、战车,我们的利器是深沟、高垒、厚壁”。
为实施阵地战,蒋介石还制定了有进无退的“连坐法”,命令部队“誓死拼命,坚强抵抗”,“持久死守”,不许后退。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历代高明的军事家都主张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而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却实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忽略了敌强我弱的根本特点,与日军争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无数将士的血肉之躯去填入敌人的火海,造成重大损失,这与持久战略的目标相背离,对持久抗战不利。
毛泽东早在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中就曾经预测,在未来的对日作战中,“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主要实行运动战,辅之以阵地战。抗战开始后,毛泽东又系统地提出“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尤其是把敌后游击战提到了战略高度,这是一大发明,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是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这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事实证明,中共敌后根据地的广泛开辟和人民武装力量的迅速壮大,与毛泽东这一军事战略战术原则密不可分。
第三,持久抗战战略阶段划分上的区别。
蒋介石把持久战略分为两个阶段,称抗战第一期为战略防御时期,把抗战第二期称为转败为胜的反攻阶段,否认战略相持阶段的存在,这是基于“等待国际局势改观”的指导思想而制定的战略计划,自然难以认识把握抗战进程和规律。蒋介石“二期抗战”阶段说没有也不可能揭示抗战的真实进程和发展规律,反映出其理论的偏颇与战略短视,缺乏对抗战的指导价值。
对蒋介石“二期抗战”的战略阶段划分,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曾作过批评:“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末,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的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实际上,这种意见仍属于速胜论,不过穿上‘持久战’的外衣罢了”。
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考察,预测中国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事实证明,这是富有洞察力的真知灼见。他对持久战特别是战略相持阶段的种种特点的论述,对指导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延伸
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谈持久抗战
毛泽东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指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
张闻天 1936年4月20日,张闻天在《关于抗日的人民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抗日战争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决定胜负的,这是一个持久战。
朱德 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解放》周刊发表题为《实行对日抗战》的文章,指出对日作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1938年1月,在《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先决问题》一文中,他明确指出:要“从持久战中去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只有坚持持久的抗战,才能最终地战胜敌人”。
刘少奇 1937年10月,刘少奇写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几个基本政策问题》的军事理论著作,指出:在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领导下,华北和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先在全国建立起来,敌后抗战出现崭新气象,走出了持久抗战的第一步。
蒋介石 1935年春夏,蒋介石曾构想中国对日“至和平绝望时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多次宣扬“要以持久战、消耗战,打破敌人速战速决之企图。”
李宗仁 1936年4月,李宗仁提出“焦土抗战”:即“利用我广土众民、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作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
蒋百里 七七事变后,蒋百里常说: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妥协,最后胜利定规是我们的。
陈诚 1937年在《持久抗战的几个重要点》一文中,陈诚指出,必须实行持久战与消耗战。两方消耗的程度,在同一时间内,必然是我轻而敌重……才可以确切认识消耗战的真意义。(陆琴 辑)
(王季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