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抗战的真谛(4)

辛亥革命网 2015-08-03 09:4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陆卫明 查看:

持久抗战,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同的战略主张,但是,持久抗战的真谛是什么?双方的立论基础与理论内容却不尽相同。

  第三,以西南为抗战大后方。

  1935年8月11日,蒋介石在峨眉训练团对川滇黔三省各级干部演讲中指出:“我敢说,我们本部十八省哪怕失了十五省,只要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完成革命”。1938年11月19日,国民政府举行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将首都迁移到重庆,标志着这一战略构想正式付诸实施。向以四川为中心的内陆地区退却,这是国民党“持久抗战”的重大战略部署。

  国民党政府与蒋介石之所以确定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为大后方这个战略布局也是有一定根据的。首先,整个西南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利于持久。其次,东南地区沦陷后,中国海岸被敌封锁,通过沿海及中越铁路的国际交通线均被切断,如能保有西南,尚可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获取源源不断的美英军需。其三,四川气候温润,物产丰饶,地广人众,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也利于持久。因此,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被蒋介石看作“抗战之策源地”和民族复兴基地。应当肯定,蒋介石国民党把西南定为抗战后方基地,把内地大量工业、企业、商业、学校及战略物资迁入西南,对持久抗战、拖垮日本,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二期抗战”的战略阶段构想。

  武汉、广州失陷后,中日战争陷入相持阶段。1938年11月,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抗战进程分为两个时期,武汉失守以前为第一期,即向内陆退却时期;武汉失守以后为第二期,即转守为攻、反败为胜时期。他说“第一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作,确定长期抗战的基础,完成我们第二期抗战战略与政略上的一切部署。第二期任务,就要承接前期奋斗的成绩,实施我们第一期中所部署的一切计划,与发挥我们抗战的力量,以达到抗战胜利与建国成功的目的。”这就是国民党政府与蒋介石对抗战发展进程的总体构想。对此,陈诚阐释道:“即在战略上初期之‘以空间换时间’,第二期之‘积小胜为大胜’,以配合盟军之整个战略”。

  蒋介石“二期抗战”的阶段性战略构想,并不认为需要有一个战略相持阶段,而是企图径直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反攻,而事实上,战略相持阶段,恰恰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最为关键的阶段,因而并没有反映抗日战争发展规律,缺乏具体的战略指导价值。

  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的区别

  上述可见,针对抗战“亡国论”与“速胜论”甚嚣尘上的现象,国共两党中不少有识之士在持久抗战的总的战略方针上达成了共识,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是,仔细考察国共两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主张,可以发现,两者的确存在不少区别,甚至是本质差异。

  第一,持久抗战的理论基点不同。

  依赖外力取胜,是国民党政府与蒋介石持久抗战的基本依据。这正如朱德所指出的,它“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日苏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上面,不寄托在自己的政治改革、军事改革和抗战努力上”,存在着侥幸心理,把抗战命运寄托在英、美、法、苏各国与中国“共同一致来打日本”之上。理论基础并不扎实,无异于把持久抗战这座理论大厦奠基于流沙之上,所以说,这是一条不发动民众的片面的抗战路线。

  事实上,任何战争都是交战双方政治、经济、军事、人心以至外交的总体战,争取外援固然重要,但这不过是外因,决定性因素在于内因。对此,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还需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这种“自觉的能动性”主要是指人民战争之伟力。

  中共关于抗日持久战的理论主要奠基于发动民众起来抗日,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积极动员人民起来抗日,就会使日本侵略者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正如洛川会议所强调的,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主要依赖外援还是发动民众,这是国共两党关于持久战理论的不同基点,实质上反映出了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蒋百里:《国防论》,1937年出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