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抗战的真谛(3)

辛亥革命网 2015-08-03 09:4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陆卫明 查看:

持久抗战,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同的战略主张,但是,持久抗战的真谛是什么?双方的立论基础与理论内容却不尽相同。

  第一,等待国际形势改观,依赖外力取胜。

  在蒋介石看来,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没有现代化作战的条件,如果贸然与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的现代化国家日本作战,结局只是败亡而已。这也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他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与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重要原由。全面抗战爆发后,他甚至坦言:“现在如单就军队力量比较,当然我们不及敌人,就拿军事以外两国实际国力来较量,也殊少胜利把握”,“我们的着眼点,并不在此。”这是国民党持久抗战理论的基点。

  对蒋介石持久抗战的真谛,胡适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凡涉和战大计,总不外“苦撑待变”四字。“‘苦撑’是尽其在我,‘待变’是等候世界局势变得于我有利之时!”胡适的“苦撑待变”四字真言,深得蒋介石持久抗战之精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对国民党政府来说无疑是望眼欲穿的特大喜讯,蒋介石认为“抗战政略之成就,至今已达于顶点”。从此,他就不再怀疑抗战最后胜利问题,于是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对付共产党方面去了。

  第二,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从等待国际局势改观这个战略基点出发,蒋介石与国民党政府所谓持久抗战的具体方策就在于争取时间,即“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这是国民党“持久抗战”战略的核心内容。

  1938年2月7日,蒋介石在《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的演讲中明确说:“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是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在他看来,中国幅员广宽,有极大的回旋余地,敌人一时无法全部占领广大土地。战争本来就是为了争取时间与空间。“以空间换时间”实质是一种拖延战术,其目的是在等待外援,等待国际形势的改观。对此,李宗仁也明确指出:“根据我的分析,我们抗战的战略重心便是以空间换时间,以待世界局势的转变”。

陈诚:《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1937年11月出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