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曰垓与护国战争(1915—1916年)(三)(2)

辛亥革命网 2017-08-31 09:2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祖华 李方明 查看:

1915年12月25日,云南率全国之先首举义旗,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唐继尧任可澄蔡锷李烈钧刘显世戴戡署名发表。举义所发出电文多出自李曰垓之手笔。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及停战相持

  第一军由于后援不力,强敌压境,形势不利,前方战事吃紧万分。3月初,第一军退扼百节滩、瞿坝驿、三百梯诸要塞,经过短期休整的,在三层铺、牛背石一带发动一次总反攻,取得重大胜利。冯玉祥鉴于全国反袁运动高涨,不愿再战。同时,黔、桂、粤诸省不稳,先后宣告独立,长江下游各省持观望态度,有消息说日本准备承认护国讨袁各省为交战团。加之冯国璋、李纯、靳云鹏等人密电袁“取消帝制,以安人心。”袁世凯感到北洋军阀集团已分崩离析,走头无路,采取缓冲策略,于3月22日下令取消帝治,以缓解反对之声。袁仍居大总统位,于3月25日借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等人名义,致电护国军蔡锷、唐继尧、陆荣廷:“帝制取消,公等目的已达、务望先戢干戈,共图善后。”要求停战,商议善后。并密令四川将军陈宦与蔡锷谈判休战。陈宦拍电给蔡锷“务恳推怀悲怜,迅赐分电各路贵军,即日停战,一经俯允照办,即可安筹善后,盼先示覆,无任依驰。陈宦叩泌。”提出从3月31日到4月6日自己先行停战一个星期。

  为此,蔡锷复电“滇省举义之初,亦不过要求取消帝制,惩办奸佞而止。不图袁氏不省,致构兵祸,数月以来,生灵涂炭,言之悲哽。”准予自4月7日起停战一个月,“尚望飞饬前敌各队勿稍冒进,勉起冲突,为幸。”并规定了四条停战规约,以为回答。

  对袁政府的停战建议,护国军方面持较高警惕。此外,陈宦又两次派人来言,主张一致倒袁,而行联邦之制,并推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中之一人为继任总统。蔡锷亦复道“袁氏继充元首,于纪纲法律,于对内对外之威信,有无窒碍?即置纪纲法律及国家信用于不顾,而委蛇迁就,将来翻云复雨,谁复为之保障?”袁氏必去总统位,继任总统“应召集国会,依法选举,无论为黎为段为冯为徐,均无不善。凡此数端,皆关国家大计”,及政治问题留待后商。至此,战事略告一段落。之后双方转入政治商讨,但军事仍保持对峙局势,成胶着局面。

  停战期间,驻扎泸州与护国第一军正面隔江对峙的袁军精锐张敬尧之一部,曾被护国军顾品珍(第三梯团长)所部敢死队肉搏歼灭,导致张消沉,无心再战。为了分化袁军力量,蔡锷派刘云峰(第一梯团长,与张是同乡曾相识)设法与张通话约谈。到期,刘简装过江至张营,交换意见,商取办法,共议条件。张表示他亦反对帝制,但军队以服从为主,不得不作违心之战。张提出袁下台后应拥段祺瑞为总统的条件,否则不反袁。对此,刘不敢决定,乃返回向蔡请示,蔡不同意。

  时蔡驻节大洲驿,召前线诸将商议对策,李曰垓也自永宁来参与策略计议。当时,护国军内部因后援断绝,唐继尧置之不理,实不能继续作战。自入川后,唐继尧从未按议支援前方,致斗志消沉,第一军诸将领屡述自身当前既无弹粮饷补给又无兵员补充危机,请求蔡答允张提条件,解除对峙,宣布休战,蔡初不允仍坚持作战到底,乃召前线诸将商议对策。面对如此处境,李曰垓分析当时袁未下台,我军目的未达,且护国军内部后援断绝枪弹匮乏之局势,说道:“我军此来,意在讨袁,袁氏未去,任务未了,据理而言,自应作战到底。然而,吾辈统率者系云南子弟兵,今弹尽粮绝,进退维谷,幸战而获胜,我们自不愁出路,不幸有失,个人之牺牲犹不足恤,万千子弟,无罪而委诸沟壑,我们将何以对滇中父老!”言下凄然欲泣,众亦黯然。良久,蔡乃问李:“你的意见如何办?”李认为“外交之事,惟利是视,善运用者有时或得其益,不能专倚之以自重。”并说:“张敬尧为曹部精锐,曹有异动,袁志必沮丧,加以全国之声讨,彼内外交迫,必定去位。张提条件,从策略而言,无妨暂允洽商,以观后变,再作区处。”“可不战而达目的”。蔡遂决定同意此意。并针对4月1日袁世凯再用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的名义向护国军提出的议和六条(此六条为袁自拟,黎没有过问,段不肯表示意见,只得到徐一人的支持),由李曰垓针锋相对拟出袁世凯必须照办的六条议和款,义正宏词规定:袁世凯退位可免一死但须逐出国外、诛帝制祸首附杨度、王揖唐等十三人以谢天下、依照《约法》推举大总统、护国军用兵费六千万和军队驻地处理等,于4月中旬由蔡签发。

  5月6日期满后,又展期一月。这期间事态的发展果如李曰垓所料。蔡锷劝陈宦宣布独立,并对陈宦、张敬尧等北军将领反复说服。之后,张敬尧回复蔡,申述个人主张,表示决不为项城(袁世凯别名项城)一人争总统,倒袁之意遂决。曹锟闻张有变,主意亦随之动,袁世凯处于进退维谷之势。陈宦起先表示有困难,之后终于5月22日发电致袁世凯请即日宣告(总统)退位,与袁断绝关系,并发布四川正式独立,改称自己为四川都督。张的电报和川局之变化对袁世凯打击甚大,致袁接陈电报后竟气晕倒。

  袁世凯气亡护国战争结束

  护国第一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能以少击众,以弱胜强,取得辉煌战果。其间,陕、川、湘等省相继义举,在全国各地讨袁护国的声浪中,6月6日袁世凯气逆身亡。川战双方乃于6月10日撤兵,护国之战至此结束。

  维护共和是云南人民和全国人民的人心所向。李曰垓后来离川沿长江而下,访问民众,得出这样的结论:护国军除了军纪严明诚朴勇敢,袁军军纪败坏堕落腐化之外,胜败的总原因在于人心之得失。他在所著《客问》中写道“潮流不可违,武力不可恃,人民不可欺。”“袁氏如不失人心,则护国军亦无能为役,此则不易之论也。”

  黎元洪于6月7日就任大总统,29日宣布遵守《临时约法》召开国会,恢复国务院,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7月6日令改各省都督为督军,民政长改称省长。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统领四川军、民两政。戴戡为川东巡阅使。任罗佩金为广西省长,意在调罗出四川,削弱滇军在川力量,蔡以川局势需要将罗留下。

  岑春煊、梁启超等曾于5月7日在肇庆设军务院,全称为“中华民国军务院”。以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蔡锷、李烈钧等十人通电称:大总统(注指袁世凯)因故不能执行职务,国务院亦须经国会同意才能组织,故特暂设军务院指挥全国军事,筹办全国庶政,俟国务院依法成立时,军务院即当裁撤。并宣布以岑春煊、梁启超、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蔡锷、李烈钧、陈炳焜九人任军务院抚军长。7月,在黎元洪宣布召开国会组织国务院后,岑、梁等13人通告宣布军务院使命已完成,撤消军务院,国家一切政务听由元首、政府、国会主持。(《护国运动资料选编》。)

  蔡锷喉疾离川和战后安排

  蔡锷劳苦过度喉疾渐发,常驻大洲驿休养。当时成都仍为袁党周骏所据(袁世凯在死前提升重庆镇守使周骏为将军进兵成都,于6月16日占领成都),护国军浴血奋战之果,岂能让帝制余孽占据,蔡派护国军右翼军总司令罗佩金率顾品珍、赵忠奇、刘云峰三个梯团进攻成都。罗率部经三次激战,击溃周调集袭犯成都之全部川军进入成都。护国军纪律严明受成都人民欢迎,军民请蔡锷西赴成都就职,罗电请蔡锷于7月29日抵成都。(谢本书《蔡锷传》)。是时,蔡锷喉疾已深,急欲从军政务中脱身,以专注治疗,对复杂的川情筹办善后,令罗佩金代行督军职务、李曰垓为督军署秘书长、韩凤楼为总参谋长。对护国军作相应整编,梯团编为师。第三梯团编为第六师,师长顾品珍兼成都卫戍司令、范石生为参谋长。第二梯团编为第七师,师长赵又新,参谋长杨森,旅长朱德、金汉鼎。(注此时川的军为五个师编制)。

  蔡锷在成都十余日中,初步诊断为喉结核,因当地无治疗条件,乃决定请假治病,去沪寻医,中央政府同意蔡锷离职治病,病愈仍回川任督军。由于李曰垓具备“众醉独醒”(李烈钧语)的政治洞察力,蔡初拟荐李曰垓为四川省长助罗共理川局,但段祺瑞为削弱滇军在川力量,趁蔡锷离开,欲调罗佩金到广西,蔡不允,只得任罗佩金为四川代督军,而省长则用梁启超系的戴戡当任,将李曰垓调出四川,任云贵川矿务督办。这样,段祺瑞不仅拆散了护国第一军的三位领导核心,还埋下将来挑起川滇黔内讧的伏笔。(戴戡早年为梁启超系进步党理事,曾任贵州民政长、巡按使,护国起义来昆前在京任参议院参议,与蔡锷交厚。梁不愿蔡锷走后失去对川局的影响力,故力荐戴戡,而段祺瑞认为戴容易对付,正好利用梁启超之荐达到自己逐步控制四川之意图。)

  蔡锷布置初定,于8月下旬离成都启程去沪,由梁启超按排就医,九月转赴日本,住福冈医院继续治疗。蔡忧心四川局势,10月中召正在日本的周钟嶽到福冈医院,(此时,段祺瑞政府任命已下,李曰垓离川去北京见总统黎元洪。)蔡交待周:“镕先(罗佩金)在川,事务繁重,子畅(李曰垓)已去,赞助无人,”“川事复杂,处理繁难,恐非镕先所能摒挡”,让周去川“且系为吾护理,如果病痊,仍须复职(指蔡自己),兄助镕先,即为助我”,望周钟嶽“早日前往相助为理”。(周钟嶽《惺庵回顾录》)

  蔡锷在离川前后,对滇黔湘的唐继尧、刘显世(贵州督军)、程潜(湖南招抚使)的推诚挽留一一回电婉谢,表明“今兹之退”“一以偿凤愿,一以病驱,难胜繁剧”“纵公等欲强锷原拟问世,试问世界焉有哑人而可以当政局潮流之冲者欤。”并对唐继尧欲图川不撤回滇军之心规劝道“所最宜注意者,我辈主张应始终抱定为国家不为权利之初心,贯澈一致,不为外界所摇惑,不为左右私慝所挟持,实为公私两济。迩者滇省于袁氏倒毙之后,于刚出发之军队不惟不予撤回,反饬仍行前进,未出发者亦令尅期出发。锷诚愚陋,实不解命意所在。近则竟与川军冲突于宁远矣。若竟徇某君等一意孤行,必致败坏不可收拾,将何以善其后。锷为滇计,为蓂公计,不忍不告,务望力图设法挽救是幸。”(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但唐继尧未听蔡的劝告,执意奉行强滇弱川,扩大滇军。在蔡锷离开成都后,从云南招募新兵徒手开赴四川,取用成都兵工厂的枪械装备之,等于把成都兵工厂掠为己有,先后共装备新编了滇军四个旅,派驻滇川交界,由他个人指挥。(见《护国军中见闻二三事》李丕章)这是唐、蔡在为国家亦或为私慝上的分歧。亦是护国滇军诸将领包括李曰垓与唐继尧的分歧所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