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曰垓与护国战争(1915—1916年)(二)(2)

辛亥革命网 2017-08-31 09:2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祖华 李方明 查看:

1915年12月25日,云南率全国之先首举义旗,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唐继尧任可澄蔡锷李烈钧刘显世戴戡署名发表。举义所发出电文多出自李曰垓之手笔。

  1954年,王璨写道:“吾滇护国之役,不特有记载有异,即个人之言论亦多失误。今见各报所载,有唐继尧(蓂赓)致孙总理函及蔡松坡来往函。余前在唐幕府,编护国文史档案中,从未见过。当帝制议起,总理(孙中山)尚在国外,唐未曾通信。至蔡在京已严受监视,横被检查,岂能明白通函不赞成袁。唐亦能复函,公然非议帝制,致陷蔡于危险。不待智者,自能辨之。盖拥护共和,反对帝制,声讨袁氏,蔡到滇时始同谋决定。”“足见报载各函,全属子虚乌有,出于捏造。护国至今仅二十九年,即是非颠倒,以此信函传之后世,何以徵信矣。”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生葂写道:“迄今社会上流传两种无稽说法,一种说蔡锷在北京护国寺召集讨袁会议乃以会址定名,此说甚悖情理。蔡在京受极为严密监视,而且护国起决定作用的将领都在昆明,此会如何召开?云南决定讨袁,是蔡锷出北京假道日本来滇至香港时,在李根源处刘云峰告诉他的,可见蔡锷在京未开什么会议。另一种说法是蔡在昆明护国寺召集会议,因此定名。此说更属无稽。护国义举,全省上下一致拥护,堂而皇之,开会地点有五华山都督府,何必跑去寺庙开会。护国历次会议都是在五华山召开,这是有案可查的。更有甚者,某大辞典编委会编辑近代‘护国条目’竟不加调查,采用此说,令人诧异。我自幼常听父辈讲护国史实,记忆深刻。”并说“谬说流传,应予纠正。”

  举义政府的设置、护国军的组建及分歧

  举义之初,各派反袁人士、云南军政的主要人物在政府设置、护国军组建、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上均出现分歧。

  关于政府名称设置,戴戡提出设立临时元帅府,推唐公任临时元帅,“作临时政府之基础,与北京袁政府对抗”。一些人反对,认为一开始就设置最高政治机构,各省响应者必“不乐先有隶属”,不利于护国军的发展。唐恐成立元帅府蔡必以资望任元帅,自己会失去云南地盘,故不赞同。李烈钧及滇将领黄毓成、赵又新等,提出应按武昌起义后成立民国的政治制度,设云南都督府,废除袁世凯任命的将军和巡按使名称,恢复民国政府的都督职。此议得到多数支持,遂决定设具军政府性质的云南都督府,使用“中华民国云南都督印”,制定《中华民国云南都督府组织条例》。以后,其他各省响应云南起义时,亦各设省都督府,等局势发展到一定规模,再组织全国性政权。都督府设参赞两人(左:戴勘、右:任可澄,后戴勘出征由陈荣昌代替),参议4~6人(赵藩、袁嘉谷、张耀曾等)“赞襄都督,筹议一切军务、政务。”设顾问、咨议若干人,“备都督之咨询,并议决交议事件以备采择。”都督府的办事机构为:秘书厅(厅长由云龙)、参谋厅(厅长张子贞)、军务厅(厅长庚恩旸)、政务厅(厅长陈廷策)、财政厅(厅长藉忠寅,后陈均)、司法厅(厅长丁兆冠)。

  唐蔡李的分工。当时讨论都督府组织,决定仿照辛亥革命时的武昌军政府形式,推举一位都督,又推举一位总司令,那时候黎元洪是都督,黄兴是总司令。原议唐继尧、蔡锷一留守一出征。唐、蔡二人相互谦让,唐提出、蔡“行辈最老”,应为都督,蔡锷则以唐“为现任将军,都督一职当然仍属诸唐公”,经反复商讨“唐公为都督坐镇云南,蔡公为总司领督师出之议始定。”蔡锷为总司令率军出征四川,唐继尧为都督留守、主后方军政和兵员粮弹补给。唐、蔡互为尊重,规定相互系关平等,且之间以咨文往来而非命令,与李烈钧的关系亦如是。李烈钧“盛言南洋可集资以助义”,初以“专司南洋运饷械事”。(见《两广行军》《护国大事记》)

  出兵和作战方案。开始,唐继尧为首的一些云南将领提出三路出师:一支由滇黔进四川下武汉、一支东征取湖南、一支进广西取广州;李烈钧主张以主力取两广;蔡锷则赞同罗佩金在举义前提出的以主力进攻四川,出敌不意,一举破之。商讨决定先编制一个军出川。而在对川境袁军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上,唐继尧与蔡锷也存在严重分歧。唐主张重兵出宁远(今四川西昌)经汉源、雅安攻取成都,占领省城造成先声夺人之势,然后向川东川南进击,策应泸纳战场。蔡对此极力反对,而主张在叙、泸作战方向取守势,集主要兵力从綦江方向实施突击,进取重庆控扼咽喉要地,既可阻泸纳援军又可断袁军退路和作战运输线,陷泸州之敌于弹尽粮绝之境地。战事发展证明蔡的计划比唐的孤军深入更切实可行。

  护国军编制。原议是采纳滇军罗佩金等将领在蔡到来前的方案(此方案包括预先派滇军两个营以剿匪为名向滇川边运动),为蔡所赞同,先组成一个军,在确定使用“护国”一名后,称中华民国护国军第一军,让将来各省起义的军队挨次按第二军、第三军序列排下去。组建一个军意见一致,按此决定,护国军总司令部在昆明八省会馆成立,蔡锷任总司令兼第一军长,罗佩金任参谋长,李曰垓任秘书长,殷承瓛任总参议。第一军下辖三个梯团(相当于旅,由刘云峰、赵又新、顾品珍分领)全由滇军组成。李曰垓始终参与了军中的重要决策、拟定护国军编制和作战计划,军中重要函电书檄大多出自李曰垓手笔。从前面提到12月31日《吴尧家书》中“前部先锋已过昭通…护国军总司令蔡松坡亦将出发。其部下系原来旧人,罗、殷诸人皆随军出征。唐公留守,李烈钧专司南洋运饷械事,…。”可以看出这时尚未有第二军。但存在着在云南组三个军分三路进军的意见,按云南的财力和滇军兵力,组建一个军尚可,难以再组两军,分歧颇大。在第一军组编后,组建第二军以李烈钧领军长出广西,并成立挺进军由黄毓成(斐章)为总司令入贵州与黔军合营出湘。第二军的组建多费周折就晚多了,组建毕李烈钧开跋已是2月20日之事。蔡、李离开后,唐继尧筹组第三军(注:有后人所写第三军编制,未见成军报道,终建成否,未见定论。)但在2月,袁世凯委为云南查办使的龙靓光率兵万余,从广西进犯云南时,唐继尧派出以黄毓成领军的挺进军及留守云南警卫二团团长赵世铭部,与第二军合击歼灭了龙军。(后,有文将此归为第三军的战事。)此为宣布起义后文献所见,成立护国第一、二军、挺进军和筹组第三军之过程。

  唐与蔡在领导机构、权限、编制、军费等问题上始终存在争执。如有李曰垓参与拟定的护国军编制和作战计划,唐以缺军费兵员致第一军只能编制三千多人,以饷粮支绌为词,不发给第一军足够的开拔费,至第一军总参谋长罗佩金把家产抵押给殖边银行得十二万元添作军费,第一军才得成行。唐的掣肘,使第一军不能按预定计划与袁军作战。蔡在元旦誓师后,延至1月16日才率司令部从昆明出发入川,而兼负第一军后勤的李曰垓则再后延一月始赴四川。可第一军还没开跋完,成立由李烈钧任军长、蒙自道尹何国钧(斡丞)为参谋长的第二军进广西,开跋费自筹。成立挺进军由黄毓成(斐章)为总司令入贵州与黔军合营出湘,并为两支军队募兵。此举既分散兵力,实削弱蔡的势力。

  李曰垓在所著《客问》中记述:“客曰:讨袁电宣布后护国军用兵之方略如何?曰:电发后贵州方在进行中。用兵计划,除滇军入蜀为必不可避免外,全部计划骤难确定,及至刘如周氏决意加入,始成滇黔合兵之局。分为两种任务,蓂赓督滇,如周督黔为居者,松坡将兵出战为行者,三人间曾有简单约文。故,滇黔出战军队一时统属于松坡,号曰护国第一军。谓之第一者,盖留第二,以下以待他方之响应也。第一军所部滇军,则有刘晓岚氏之第一梯团出叙府,凤阶、小斋之第二、第三梯团出泸州,皆直辖于松坡。黔军则有熊克丞氏之左翼出綦江、王电轮氏之东路军出辰州,由循若统之受松坡节制。滇军中别有斐章所统之挺进军,不定方向视各路缓急临时侧应。此初议也。”第一军“出发未毕,权限争执变更计划。松坡之第一军如故,蓂赓又组织第二军以协和统之入广西,斐章所统之挺进军不定方向视各路缓急临时侧应。又以赵毓衡氏所领之华封歌一团入黔,欲合之东路军为第三军,由蓂赓自兼。此后战事接触,形势又变粤来龙部乘虚袭滇,赖有协和之第二军应之。斐章之挺进军亦折入桂境为之策应,而毓衡所部又折入松坎策应熊军,故蓂赓自兼之第三军竟未成立。”(注:《客问》中人物称谓用“字”,如唐继尧(名)蓂赓(字)、刘显世(名)如周(字)…)

  蔡锷离昆明前,第一军主要领导蔡锷、罗佩金、李曰垓与殷承瓛、李烈钧合影纪念。这张珍贵的“护国军领导五人照”自左至右依次为李曰垓、罗佩金、蔡锷、殷承瓛、李烈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