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曰垓与护国战争(1915—1916年)(二)

辛亥革命网 2017-08-31 09:2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祖华 李方明 查看:

1915年12月25日,云南率全国之先首举义旗,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唐继尧任可澄蔡锷李烈钧刘显世戴戡署名发表。举义所发出电文多出自李曰垓之手笔。

  李曰垓为护国军定名和主笔讨袁檄文

  在此之前,云南对将发起的讨袁战争,已作了初步准备。为控制入川要道,唐继尧以“剿匪”为名于12月中旬先后派出邓泰中、杨蓁分率两个营队伍为先头部队,以铲烟剿匪为名赴川滇边境预做准备。其时,出发的两支部队仍沿用滇军固有编制。在商定讨袁的性质和定名时,李曰垓认为由于“事初起,仓促调发,尚无名义”,“然名义不定,内不足以明系统,外不足以正视听”。正所谓“名正言顺”,一个政府、军队发动一场战争,其定名是非常严肃的,必须正式布告宣之。为了出师立名,蔡锷援引永乐靖难的例子,主张用“讨逆”或“讨贼”。但李曰垓不同意,说:“欧战初期,殴人无暇东顾,能置喙中国者独日本耳,然日本大隈内阁正以二十一条约临我。”“袁世凯以石敬瑭自持,而邻国(指日本)亦将以之为刘豫、张邦昌,帝制告成,国且不国矣。拿破仑称帝,共和亡而国未亡,袁氏称帝,恐并国而亡之,”指出“讨袁关系国家存亡,已非一般叛逆可比,而是护卫国家之举,应以‘护国’立名。”(见《客问》)蔡锷等均赞同。讨袁军遂定名“护国军”。随之,命先出发赴川的滇军步一团、步七团改用护国军名及建制(军--梯团--支队--营)。这是12月25日以后之事。此乃护国军之由来,李曰垓拟之,全国各地和之,“护国”之名,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护国起义”、“护国战争”、“护国运动”等等,从此载人史册。这是李曰垓在护国起义中的一大贡献。

  对此,知之者亦肯定。云南著名藏书家、史学家、文化名人方树梅曾写道:李曰垓“主以护国之名,蔡公题之乃改名护国军,护国之名自先生定”。时为护国军政府秘书官的王璨(字惕山)(曾任唐继尧都督府、将军府秘书官,并在唐幕府参加编写护国档案)也写道:“云南宣布独立蔡帅师入川,君任秘书长,所谓护国名自君定也”。文中的“先生”和“君”均指李曰垓。护国军第一梯团长刘云峰在《护国军纪要》中亦写道议决宣布独立同申义举,蔡公出征为总司令,唐公留守为都督,定义军名称为讨逆军。“李君曰垓谓,袁氏既以日本为背景袁若失败,牵连到对日战争亦未可知,改讨逆军为护国军。”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政治史》中,在《护国军政府》一节写道“云南举义讨袁时,商议军队和政府的名称。同盟会员李曰垓建议起义军定名为护国军,即获赞同,从此反袁起义称为护国起义。”台湾出版的丁中江著《北洋军阀史话》中《云南护国起义》一节亦写道“起义讨袁后,义军应如何称呼?当时有的主张称讨贼军,有的主张称定乱军,最后决定用李梓畅所建议的护国军。护国的含义是维护中华民国国体。”

  在12月30日之前云南发布的文告中未见“护国”一词。如12月27日发布的《唐继尧布告》(见《护国运动资料选编》李希泌(李根源之子)编,此布告标题为编者所加,原布告名是《云南共和军之布告》)尚未使用护国军名。12月31日《云南将军行署巡安使署照会》中,也未出现“护国”一词(注:此时政府行文署名未改,仍用旧名。)出现“护国”一词的文告,最早见于12月30日。在1916年2月2日之《共和滇报》登载民国四年12月30日云南都督府关于朱德、王秉钧等人任职的《云南都督府委饬第ⅹ号》(任命文告)中,有“委王秉钧调充护国第一军司令部上校参谋,…委朱德充任补充队第四队队长,此饬。”在《护国运动资料选编》所载12月31日《吴尧家书》中“前部先锋已过昭通…护国军总司令蔡松坡亦将出发。其部下系原来旧人,罗、殷诸人皆随军出征。唐公留守,李烈钧专司南洋运饷械事,…。”

  在后人认为是1916年元旦发出的《讨袁檄文》中,开始使用了“护国军政府”一词。《护国运动资料选编》中,在编者所加标题“护国军政府讨袁檄文”一文中,开头一句是“中华民国五年元旦,中华民国护国军政府檄曰:…”;《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中,董雨仓著《云南护国历史资料》中,收入的护国重要文献(十)“民国五年一月一日护国军出师讨袁之檄文”,其第一句是“中华民国五年元月始旦,中华民国护国军政府檄曰:…”这是最早见到“护国军政府”一词的文告。(注:这里出现的“护国军政府”似有后人编辑所加之嫌。当时决定举义政府的设置是:改云南将军府为云南都督府,使用“中华民国云南都督印”,《檄》之正文未现“护国”一词,且《檄》原是以通电形式发布。故,笔者疑在拟《檄》时尚未定使用“护国”之名。)有一些文章说在此之前某人已谓“护国军”,仅传说耳。

  云南护国首义前后所发通告多由李曰垓撰写。现在台湾、卅年代曾任李曰垓秘书的沈径瞻先生在《追忆一位被遗忘的长者—腾冲李曰垓先生》一文中写道:“子鬯先生于护国之义,自始即受邀出席唐公蓂赓召开之最高机密会议,参与赞谋。并出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蔡总司令官松坡之秘书长,帷幕筹策,军务繁劳。云南独立后,有关宣告独立之通电,敦促各省举义之通电,声讨袁逆及檄告其罪状之通电,致华侨特述举义情形之通电,致驻外国各公使支持举义之通电,致驻华各外国使领馆之通电,以及各种对内对外之通电及文告等,多出自子鬯先生之手笔,词锋犀利,大义凛然,发愦震聋,四方响应。书生报国,功不可没”。

  李曰垓的三子李生葂生前曾多次谈到,护国起义时期的一篇重要的文件(通电),后人称为护国军出师之《讨袁檄文》为李曰垓主笔。该文文辞犀利,气势宏大,似江河奔腾,巨浪排空,历数袁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不让的种种罪状十九条。其中“昆仑山下,谁非黄帝子孙?逐鹿中原,合洗蚩尤兵甲!”等名句,天下传诵。李曰垓随第一军出征四川前,都督府同僚秘书官王灿为其壮行色,所书赠七律《送李子畅从军》中有“一篇露布能诛贼,揽辔真教海宇清。”之句。(注:露布意即檄文。)李曰垓的同学李实在李曰垓去世后所书挽联中亦有:“勘乱才高护国雄文昭万古”均指此。

  对此,1916年3月27日《时事新报》之《滇中人物小志》登载“李曰垓字梓畅(或子畅),云南腾冲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清末任沿边学务局总理,第三中学监督。辛亥光复之后,任蒙自关道,军政部次长,民政司长,滇南道观察使,西藏宣慰使,唐都督高等顾问。四年以来,唐蔡二公重要文电皆出李手。讨袁兴师,所为文尤悲壮苍凉,读者无不感动,人比之陈琳之檄,出师之表焉。此次起义,曰垓与罗佩金、黄毓成谋最力。独立之后,唐蔡等诸公请曰垓任民政长,曰垓坚辞,请从军,任护国第一军秘书长。曰垓性极机敏,遇事当机立断,说者谓房谋杜断,李盖以一身兼之也。”(注:民元后调整省官制,1913年1月,中央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行政机关为省,军政民政划然分开,设都督府都督专治军事,设民政长专治民事,未设民政长各省以都督兼任。民政长(相当省长)由中央任命,总理全省政务,其行政机关为省民政长公署。1914年5月,中央政府颁布《省官制》,改各省民政长为巡按使,行政公署亦改称巡按使署。)

  李曰垓在护国战争中以掷地有声的言辞和文章而名垂青史,章炳麟(太炎)也因此称誉李曰垓为“天南一支笔”。

  护国讨袁首义之后,社会上曾出现过护国军定名种种误传。一为孙中山总理所定,另为蔡锷在北京居所护国寺召集反袁会议所定,再为举义者在昆明护国寺开会而得名。针对这些误说,一些亲历者如王璨就曾指出:“每届纪念,言人人殊,是非混乱,事实模糊。今不正确之记述,以伪乱真,后将何以传信。”在此,仅摘几段故人对误说的指正,以为徵信后世。

  1916年,吕天民就在《护国举义实录》中写道:“及云南起义,用护国军名,遂为独立各省所承认。而无识者妄相推测,乃谓蔡君锷居北京护国寺被袁搜检,因用此名,谓蔡君假公义以报私仇,真不值识者一笑也。”

  1928年,李曰垓在所著《问客》中述及护国始末中写道“松坡初意闯入滇境,作孤注一掷,及晤印泉于香港,知滇议已定,喜而驰入,而宣布之期始决。”并道“护国军之命名,意在此,吾当时首发此议,松坡遽赞成之,其后一国风靡,各处皆有护国军,一时如火如荼”。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