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看其救国救民的教育理念(5)

辛亥革命网 2024-06-03 09:30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博物馆 作者:李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实行了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这是对近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随后

  三、从黄埔军校,看孙中山的政治教育理念

  黄埔军校是根据共产国际来华代表的提议,按照苏俄红军建设的经验在广州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它是按照党指挥枪,通过改组国民党,重视和加强宣传民众,动员民众投身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发动国民革命打倒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思路创立起来的军事学校。它是中国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也是一所学习军事,政治的政治学校,因为它是党立军事学校,故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以校址在广州黄埔岛上,亦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以造就国民革命军干部,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所以要求考生必须是“中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才有资格报考。入校后,又要求学生要“亲爱精诚”,以三民主义作为革命先声。也即是要做到“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每一个学生都要“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纪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可见,黄埔军校是以严格的政治和思想作为首位任务去培养学生,要求学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

  由于学校的教育性质决定黄埔军校的教育是政治和军事教育并重。据黄埔军校教育总长方鼎英所述,本校的教育,在使全校学生于短少时间内,造就革命军官必要之军事政治知识;并同时本孙总理“亲爱精诚”之校训,及蒋中正校长“统一意志,团结精神”之格言,养成学生牺牲奋斗之精神,俾成为革命军队之干部人才,及专门军事与参谋人才为目的。其教育的程序,大概可分为学生队(本科)高级班,入伍生,及学生军,军士教育四种。而每种的教育都不能离开军事的训练、政治的训练和党务的训练三项。为使黄埔军校学生了解国民党的主义政策,精悉国内外政治经济情况,以期对于革命能尽忠诚的任务,本校规定为学生开设《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进化史》、《社会科学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各国宪法比较》、《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经济地理》、《党的组织问题》、《军队政治工作》等课程,通过讲授与学生广泛阅读结合使学生具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和革命知识,了解国内外大势。又因为黄埔军校,是培养国民革命军军官的学校,毫无疑问对于战术、战略学、战史、作战计划、动员计划、参谋勤务、后方勤务、输送勤务、兵棋、国际公法,及其他军事专门学科,如无线电、航空等类都在教授和研究之列。将政治与军事教授结合起来,培养懂得政治,精通军事的高级军事管理人才便成为黄埔军校的基本诉求。

  黄埔学生来自除新疆省外的全国各地,他们都以同志的态度如兄弟般地研求革命的学问,无论是那里来的人都一律讲中国的普通话,除了党的组织之外,不允许以感情结合的小团体,或以地方主义结合的同乡会等小团体合法存在。毕业学生不仅分发到各省各军政机关,并分发到各省公开的或秘密的各种工农运动及军事运动工作。本校1至5期共培养7399名学生,其中第1期645人,第2期449人,第3期1233人,第4期2654人,第5期2418人。他们来自全国26省,不少师生成为国民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核心和骨干,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建立了赫赫战功,因此,黄埔军校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在我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