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看其救国救民的教育理念(2)
辛亥革命网 2024-06-03 09:30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博物馆 作者:李杰 查看:
蒋中正在1924年1月17日从广州赴肇庆参观西江讲武堂时对学生演说,他说:“我此次由省城到肇庆,一路看见交通阻滞、民生凋残、一片凄凉的景况,触目惊心,想起来是十分难过。凡此种种,皆是我们革命军应任其咎的,与我们革命的本愿实在是大相刺谬。”他指出:“诸君来讲武堂肄业是为什么?……我认为诸位同志将来毕业以后,有两种责任,一种是改良军队的责任,一种是实行三民主义的责任。……我们革命数十年,到现在仍未达到最后的目的。自民国以来,在北京政府做为总统的人,如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没有一个不是为帝国资本主义的列强作傀儡,来压迫我中国自己的民族。假使外国列强不借款给他们,不卖枪械给他们,他们的伪总统无论如何做不成,种种卖国事业他们绝对不敢去做。照这样看起来,捣乱中国,使中国内争延长,至今不能组织一良好政府的人,不是中国北洋的军阀,实在是外国帝国资本主义的列强。他们站在北洋军阀的背后,操纵一切,嗾使他们扰乱,使中国陷于长期的混乱,竟致我们中国现在不能做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所以本党革命,首先要破坏在北洋军阀背后发纵指示以捣乱我国家的列强势力,然后中国民族乃有独立的希望。”这话讲得不错。他讲到了问题的要害,即中国必须重新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可是离这次讲话只3天(2月21日)蒋中正便向孙中山具禀,并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辞筹办军校职。自1月24日,大元帅孙中山派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派王柏龄、邓演达、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7人为筹备委员。1月28日,孙中山指定黄埔旧有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为陆军军官学校校舍。2月6日设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于广州南堤,从8日始开校务筹备会议,10日制订各省区招生计划。从上任到辞呈还不到1个月,蒋中正就甩担子不干了,并不顾孙中山的劝挽,便擅自离开广州回浙江奉化老家省亲去了,在这之前他信誓旦旦讲了一通国政党应该要救国的大话,真要他担起培养革命人才的担子进行救国,他又甩担子不干了,这是为什么?除了蒋氏患得患失之外,其中当然也有其思想和实际上的困难原因。2月29日,孙中山给蒋中正发了艳电,告诉他:“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既着于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主持校务,不应使热诚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3月2日,蒋中正便给孙中山一封长信,缕陈其不受重视的委曲心情,其实他离职而去是对其没有更重要的军政大权的抗议,是向孙中山要权要官。他在信中说:“去岁中正离国远游,本作五年十年之计,初未尝有匆匆往返之意也。及闻石龙失守,先生不知下落之报……是以激于义愤,决心回国,只期朝夕随从左右,图报万一,而不复问个人之处境如何困难矣。不料到粤月余,终日不安,如坐针毡……抑中正之荩诚,今与昔异,而才力反不如前,以致失信于党,见疑于上也。中正自知鄙陋……对先生惟思竭其忠悃,以为图报之地,而乃事与愿违,竟有不得通其意达其志者……。”接着他又表示:“中正不回粤,尚不能置身党外,如果回粤,焉能专心办学而不过问军事政治?此虽中正避嫌远引,不敢干预一切,或蒙先生曲谅,不令兼任他务,以全其孤陋之志,然而恐势不可能!”蒋中正虽口口声声说:“我在民国12、13年之间,什么事都不愿做,而只要创办军官学校,教育全国青年军人,为我唯一的志愿”,还说什么他“不为私而为公,不为权利之争,而为道义之行”,其实他是心怀鬼胎,以自己的言行来视探孙中山对其信任的态度。在孙中山的规劝下,1924年4月14日蒋中正虽离沪赴粤,21日他回到广州,便去谒见孙中山,26日即莅黄埔,入军校视事,但他则是心怀他意。黄埔军校虽得以完成筹建任务,定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但由于蒋中正反对孙中山联俄容共,所以这个以国共合作共同创办的军事学校,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危机。蒋中正与汪精卫、蒋中正与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蒋中正与俄国军事顾问之间的磨擦和矛盾时有发生。但诚如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1925年7月1日第3期开学典礼中所说:黄埔军校的成立有重大的意义,“各地的青年学生来到国民革命的中心地黄埔”,“就是要记得我们不仅是中国国民党的党员,并且还是一个革命的先锋”。“我们无论求什么学问,如果只求一点观念,就是任何目的都不能达到,我们总要在实际上去做。我们这一年多的历史光辉,从诸位的思想行动上,传到全国革命青年的身上,我相信将来中国的革命,一定有成功的可能。到了那时,才能以机关枪大炮报(广州)沙基惨案的仇。因为中国人在现在这个时候还有许多不知道近代的潮流,这完全希望各位作无线电机,将革命的思想传到全中国,使全国的民众革命化。”所以,尽管蒋中正与其他真正拥护孙中山三民主义和联俄容共政策的人的想法相左,但黄埔军校得以开办还是应该肯定的。因为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摇篮——黄埔军校,它不仅寄托了民族复兴、革命成功的希望,也是当时时势和政局的要求,所以黄埔军校的创立标志着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中国革命力量的聚合和统一中国的必需。它在中国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创办黄埔军校,是孙中山联俄的结果
为什么孙中山要创办黄埔军校?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么一所学校?
最早提出国民党要建立军事学校的人不是孙中山,而是共产国际来华进行联络工作的代表马林。马林,1921年初接替共产国际特使维经斯基到了中国。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两年。这期间他奔走国共两党领导层之间,广泛地宣传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他于1921年12月10日经上海国民党总部张继邀请,由上海起程经武汉、长沙到桂林会见孙中山。经陈独秀同意,中国共产党党员张太雷以马林的翻译身分随行。23日马林到达桂林即同孙中山进行3次长谈,马林和孙中山正式交谈苏俄承认孙中山的南方政府,以及孙中山与苏俄结成联盟的问题。马林还向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建立军官学校等建议。
尽管建立军官学校的主张不是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来,但由于他北伐统一中国的需要,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统领,能为自己的主义奋斗的军队的思想早已存在。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演讲,他讲了5课,第一为军人的精神教育,第二为军人精神中之智,第三为军人精神中之仁,第四为军人精神中之勇,第五为军人精神中之决心。孙中山强调:“本属军人,固曾受军人教育,亦曾受军人之精神教育。”革命军人当以革命精神为已任,而革命精神来自于教育。他指出:“今日之革命,与古代之革命不同”,过去之革命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则为人民革命”,今之军人必须“具有特殊之精神,造成革命军人,方能出国家于危险”,才能完成“救国救民之责任也。”也只有这种军人,才能“防御外患,在保卫国家。”接着孙中山便讲述革命军人之精神:智、仁、勇。智在于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已。仁之种类分为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勇在于长技能、明生死。每一个革命军人都要决心成功、成仁。在这一讲中,孙中山就对军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革命军人应具有的精神和决心作了详细的阐释,从中我们可以知晓,孙中山的建军思想集中在救国救民,革命军人要具有主义及目的。作为革命的军人就要立下决心建造新中国、“造成光辉之革命。”后因种种原因,孙中山桂林北伐受阻,只好回营广州再设指挥部于韶关再度北伐,但由于军队不多、军器、训练不良,虽有联络张作霖、段祺瑞建立军事合作直捣吴佩学直系军队的计划,也有将失业工人改为工兵,以及“征集爱国之士,编制国军,定为义务”的打算,但这些设想均未能如愿实行。就算你能临时拼聚起来的所谓军队,但因未经教育和培训也不能厉行军人的责任。特别是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更感到没有一支忠于国民党忠于他、忠于三民主义的军队,他虽想要北伐统一中国,但成事永无可期。所以,孙中山有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