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开放改革与新时代的改革开放
时间:2025-08-13 09:1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忠福
孙中山的开放改革与新时代的改革开放 ——重读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感想之二
孙中山先生毕生为了改造中国和振兴中华而奋斗,总是不断地探求和体察世界的新潮流、新文化与新思想。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经济战略思想,他明确提出的“开放”和“改革”的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的开放改革思想不仅在其所处的时代具有社会指导意义,而且至今仍不失其启发和借鉴作用。历史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其所设计的混合经济模式以及使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互相为用”的思想,将在人类的文明进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自1978年底启动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在党的十八大发出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动员令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调研,向全党全国发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号召。“改革,伟大时代的勇毅之举,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国际国内复杂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不仅极大改变了中国面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确实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一、有作为的政治活动家孙中山选择主动的进行开放改革(包括革命),使苦难的近代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迅臻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孙中山最早提出要实行开放改革搞建设,以使贸易落后的中国能赶乃至超过欧美的发达先进国家。孙中山从1894年写的《上李鸿章书》,到1918年完稿,1921年编入《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的《实业计划》,逐步形成了其仿效欧美现代化模式的、以开放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国家经济建设思想。 1、孙中山不仅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使我们的四万万同胞”,以“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易旧为新”,“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而且他尤为看重与赞赏西方“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的物质文明建设,他在论及开放改革的目的时强调:这样做是“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广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 2、其开放改革的思想萌生于兴中会时期。孙中山早在《上李鸿章书》中,即向清廷大员提出过“仿行西法以筹自强”的“四事”——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1897年,他鉴于清廷“决不会搞什么改革”,也不可能“在时代要求影响下自我革新,并接触欧洲文化”,于是就在表明其要坚决推翻清政府,另建立“一个负责的、有代表性的政体”之同时,发出了主张开放的第一声——明确地提出:“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但我并不是说要把它全搬过来。” 3、在进入20世纪后的1904年,孙中山比较明确地阐述了其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从文化开放进而到经济开放。他在批判了西方某些人的偏见后提出:在中国建立文明政府,“不但对中国人,而且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全国即可开放对外贸易,铁路即可修建,天然资源即可开发,人民即可日渐富裕……对外国货物的需求即可增多”“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即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同盟会成立后,他强调对西方文明要“择其善果,避邪恶果”。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他更在欧洲的一次演说中宣布:“共和成立之后,当将中国内地全行开放,对于外人不加限制,任其到中国兴办实业。”这期间,孙中山的开放思想正在形成中,难免会碧瑕并存,如其1900年就主张“公权利于天下”,向列强开放利权——“如关税等类有增改,必先与别国妥议而行,如铁路、矿产、船政、工商各业,均宜分沾利权。” 4、他在1912年4月1日正式解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一心扑在为实现其民生主义的国家经济建设上面;其在短短半年时间(4—10月)的演讲与谈话中,先后30多次提到“开放主义”与“开放门户政策”的问题,阐述了全面开放的思想。孙中山明确指出:“仆之意最好行开放主义,将条约修正,将治外法权收回。中国有主权,则无论何国之债皆可借,即外人之投资亦所不禁”;“中国人向富于排外性质,与今之世界甚不相宜。且数千年之专制政体既可推翻,则昔日之政策之心理之习惯,何尝不可推翻?……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皆急求发达我国家之故,不得不然者。” 他这期间还特别强调了“利用外资”的两项原则:在实行对外开放立法时“务期权操自我,而不妨利溥于人”,“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并指出“用外资非全无害也,两害相权,当取其轻。故吾人欲用外资,当择一利多害少之方法实行”;在借债筑铁路的借资兴办、中外合办、实业期限批给外人承筑这“三者之中,以批办为最相宜”。 孙中山当时提出开放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我的万万同胞应同心同德,力图建设,以谋富强。”他认为“列强致富之源,在于实业”,“要想实业发达,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我国“欲振兴实业,必自造铁路入手”,因为“中国为大陆之国,必先务陆运,即铁道之发达,然后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乃有可言。”他指出在目前我国资金、人才和方法皆无的情况下,“又时等不及,我们就要用此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由此看来,我国物质的文明,只需三五年即可与外国并驾齐驱……彼时我中华民国国民,自然就可永远享真正的自由、文明、幸福。” 孙中山把坚持开放改革,作为建设共和民国的基本指导方针,及其实现振兴中华民国与目标的重要举措,显示出了他的远大目光与恢宏气度。这是一位革命家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的深谋远虑,也是其爱国爱民坚定革命立场的突出表现。他的开放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及其迫切开放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过渡的客观要求。 5、孙中山的开放改革思想,在中国新民主革命初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其重要标志就是《实业计划》的刊发,其内容还表现在其他的一些著述与演讲中。他在新形势下考察了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情况后,认定“俄国革命的成功,可以为将来中国革命之模范”,并号召全党“以俄为师”“决心改造中国……造成庄严华丽之新中华民国,且驾欧美而上之。”为达此目标,孙中山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有丰富内涵的一整套开放主义理论,其要旨主要有:其一,坚决主张变闭关孤立而为开放门户。孙中山指出:“盖中国之孤立自大,由来已久,而向未知国际互助之益,故不能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故尚不能利用外资、利用外才以图中国之富强”;有鉴于此,他在出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后即表示:开发全国利源的“诸所措施,抱开放门户主义,欢迎外国之资本及技术。”其二,再三重申并强调实行对外开放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孙中山指出收复主权是开放的基本前提条件:“唯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其三,多次强调应利用外资、外才以图文并茂中国之富强。孙中山认为发展中国实业时,要“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练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尤其宜注意“以外资从事建设生利事业,开辟市场,兴建工厂,修筑铁路,修治运河,开发矿产,举凡……各种新事业之利润悉归公家”,以期达到民富国强。其四,主动开放门户是为了抱时间争速度,利用外国之资本、人才和技术,尽快造成中国将来之社会主义和共产世界。 孙中山晚年十分强调要节制资本,以使私人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他常说其拟通过实现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不过……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他在论及实现民生主义问题时,多次指出”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照美国发达资本的门径,第一是铁路,第二是工业,第三是矿产。要发达这三种大实业。照我们中国现在的资本、学问和经验都是做不来的,便不能不依靠外国已成的资本。”他提出为迅速地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我们就应主动地实行对外开放,“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因地制宜地办实业、搞建设,以“应国民之所需要”;此举之目的是“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亦就是“我们要拿外国已成的资本,来造成将来中国的共产社会”,令使“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二、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1、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与紧迫形势。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我国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许多正确的认识并未转化为指导现实的合理政策;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政策未能与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目标有效匹配,从而引发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诱因。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国际上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差距日益扩大:在1965年至1978年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急剧增大,这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供了重要的国际背景。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2、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展开阶段(1978—1987):这一阶段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又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改革从农村开始,开展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后阶段改革的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 (2)波折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1987—1992):从1987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经历波折进入反思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秋季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之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2002—2012):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自此,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任务和成就。这些阶段反映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以及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 3、在党的十八大发出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动员令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调研,向全党全国发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号召。“改革,伟大时代的勇毅之举,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 (1)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极为重要关键的节点,专门就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展开力度空前、范围空前的改革,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路线图和时间表等,提出很多具有原创性的改革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 (2)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总结过去5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并对今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不仅继承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的惯例,而且决定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次改革,进展平稳,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我们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还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表明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鲜明态度。 (3)党的二十大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需要坚持的重大原则,并对各领域的改革作出了周密部署,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再动员再部署。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很多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党的全面领导。 二是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三是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四是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的全面性。五是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六是更加注重压茬推进稳中求进。七是更加注重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此外,与改革开放刚启动时相比,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还有更加自觉、主动和进取等特点。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具有开创性、根本性,反映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政治成果方面主要是明确了“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理论成果方面主要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规律性认识。制度成果方面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践成果方面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精神成果方面主要是概括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我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累诸多宝贵经验即六个坚持: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陈忠福 2025.07.30.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中山著 建国方略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年3月第1版 2、张茂林: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宣讲家网?2024-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