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新中国的五年规划
辛亥革命网 2025-08-09 10:1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忠福 查看: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新中国的五年规划
——重读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感想之三
规划作为政府政策工具,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源于经济大萧条及世界大战造成的治理危机。1917—1950年,政府规划首先在苏联和蒙古,随后在中欧、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再后在中国、朝鲜和越南等国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之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纷纷放弃指导性规划,而中国仍然在坚持使用“规划”这一治理工具。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强国富民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为后继者建立了艰苦而珍贵的遗产,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中山于1918年—1919年撰写完成的《实业计划》,是一个图谋全面推进中国工业革命、在中国全境普遍实现工业化的宏大远景规划。比之康有为1904年撰写的《物质救国论》、张謇1912年提出的“棉铁救国论”,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对中国如何推进工业革命、全面实现工业化,做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近代中国第一个总体规划。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
一、《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先生关于物质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想,是一部规划和发展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鸿篇巨著,为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而绘制的蓝图,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孙中山先生的救国思想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有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1895年,走上革命救国道路;二是1912年,此后特别关注实业建设。《实业计划》作为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物质建设方略,是其经济建设思想和实践的总结。
孙中山在著述《实业计划》时大量吸收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勘察资料,包括欧美各国工业革命、工业发展史等等。
孙中山的实业理想,百年前被视为“理想空谈”,痴人说梦,如今在祖国各地变成了生动的现实。解读实业思想的基本内涵,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办工业的要求大为增强,振兴实业的呼声很高。孙中山看到,战争结束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为战争服务的工业设备将大批闲置无用,众多的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将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如果中国能够趁机利用这些设备和人才进行实业建设,就可大大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此,他于1919年用英文写了此书,以呼吁“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
3、《实业计划》亦名《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国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的专著。该书反映了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民经济近代化的宏伟理想和具体规划。规划由三大部分六大计划组成:
第一大部分是修建三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和一系列二、三等海港及渔业港,即第一计划至第三计划主张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也就是位于渤海湾青河、滦河口之间的北方大港、位于东海杭州湾乍浦、澉浦之间的东方大港和位于南海珠江口外的南方大港。
第二大部分是以三大海港、五大铁路系统为中心建立遍布全国的水陆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开采煤、铁、石油等矿藏和兴办冶炼、机械制造工业,以三大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也就是第四计划即铁路计划,主张按中央、东南、西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修建十万英里铁路,组成遍布全国的铁路网。第六计划则是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并设置采矿、冶金等设备制造厂的计划,也即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
第三大部分是发展满足人民衣食住行需要的近代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即第五计划是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计划。
结论部分总述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
4、中国实业建设的目的与重点:孙中山继承了他以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振兴实业以求中国独立富强的思想,把实业建设看作“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同时,他又对改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强调中国的经济建设应以“救穷”为急务,通过发展实业来使“民生畅遂”。
中国实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作者认为:“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是“实业之利器”,而农矿工业则是“其他种种事业之母”。同时,又认为吃饭、穿衣、居住、旅行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实业建设应把这些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和主导部门,带动整个经济建设“万端齐发”。
实业的经营方式:作者主张实业建设应由国家和私人两方面同时进行,但须划分双方经营范围:“凡夫事业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作者把自己的这种大实业国营主张称作“社会主义”。其实,这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国家资本主义。作者看到西方国家垄断资本对中、小资本的排挤、压迫,认为如果对有垄断性质的大实业实行国有国营,就可防止垄断资本的产生,保护中、小资本的利益。这实质上是民族资产阶级下层的一种幻想。
5、实业建设的资本来源:孙中山鉴于中国的贫穷落后,缺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技术人才,认为要加快建设进度,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实行"开放主义";"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实业计划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开放主义"之上的建设计划。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意图概括为:"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同时,孙中山亦认为利用外资必须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主张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同外国资本集团订立合同,可以给予外国资本以合理的经济利益,但不能允许其侵犯中国主权。孙中山把这个问题看作"中国存亡关键",认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由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在中国不能取得胜利,《实业计划》为中国设计的那种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当时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但书中包含的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思想,却是一份极为珍贵的经济思想遗产。
6、中山先生念念不忘的大港、大工业、铁路大动脉,在共和国时代已基本实现,他倡导的安居计划和鼓励民营,也正被坚定实施。
一百多年前, 孙中山先生写出 《实业计划》,当时的外国记者视之为 “空想”。 而今, 铁路进青藏, 公路密成网, 高峡出平湖, 港口连五洋, 神舟遨太空, 国防更坚强 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远超孙中山先生的设想。
二、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9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我国制定实施的14个五年规划(计划),按照其历史演进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53年开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编制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在编制与实施理念上,强调通过完全的政府计划指令性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
二是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五年规划”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指令性计划逐步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描绘总体发展蓝图、确定政府未来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总体上看,在“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实施的35年,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实现了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总体实现小康社会、再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成就,国民生产总值提前达到了到20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目标,推进了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不断转型。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开始了由大向强全面建设时期:
十三五规划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出场的背景下编制和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此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规划面临着解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诸多问题,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强调解决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注重以约束性指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目标和指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强调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首次将制度建设作为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是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启这一承前启后的关节点。这一阶段的五年规划注重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发展理念上,“十四五”规划继承了“十三五”时期的“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要形成以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方式,主要任务仍然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以解决发展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致力于实现生产力的整体性飞跃。这一时期的指标设置呈现出指标数量减少、指标结构由经济型向非经济型转变、指标类型由具体型向综合型转变的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从历年来已经编制和实施的“五年规划”的主要内容来看,经济与社会是最主要的两大部分内容。“一五”到“五五”时期,五年计划侧重于经济建设任务,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六五”到“十二五”期间,五年计划的经济体制模式开始发生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逐渐关注社会发展。同时也开始关注公共服务领域,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衡量指标开始区分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注重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要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
“十五五”作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将延续“十四五”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尊重规律、坚持实践目标等根本性问题,但面临新的时期,结合国内外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未来“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也有新的关注点。一是“十五五”规划编制应更加强调实操性。二是侧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秉承创新驱动要素为核心,加速实现生产力整体飞跃。三是“双循环”“一带一路”等战略向纵深发展。四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关注点。五是碳达峰战略目标要求必须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六是城镇化进程迈入增速换挡期,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成为下一规划期重点工作。
5、中共中央政治局己于2025年7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满怀着信心与期待。
陈忠福2025.08.01.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中山著 建国方略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年3月第1版
2、习近平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求是》2025/12
3、黄群慧 我国五年规划历史沿革及“十五五”规划思考?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