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正书院三大宗师九十余高才
辛亥革命网 2025-04-14 13:3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祖荫 查看:
有清以降,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书院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和内地,尤其是江南各省相比,可以说是起步较晚、层次较低、平淡无奇、乏善可陈。整个顺治年间全省仅建书院2所,康熙年间兴建书院39所、雍正年间建29所、乾隆年间建37所、嘉庆年间建13所、道光年间建12所、咸丰年间建2所、同治年间建8所、光绪年间建27所(见《云南省志·教育志》1995年版129页)。其间,除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建立。康熙四十二年(1703)“御书”“育才”二字的昆明育才书院外,基本上都是行省下辖的各府、州、直隶厅管理的中等层次书院。直到清王朝最后20年的光绪十七年(1891),一所由重臣名宦建议并创办,总督、巡抚联名具报上奏,光绪皇帝亲自批准并御书“滇池植秀”匾额的书院——经正书院横空出世,遂“开南中未有之风,与粤之学海,浙之诂经,蜀之尊经并驾齐驱”(《新纂云南通志·陈灿传》)。云南一举成为了能与广东、浙江、四川等沿海和内地教育水平较高省份相比肩的,拥有省级高等层次书院的省份。
一、精舍书声
经正书院取“传经”、“守正”之意,面向全省招揽三迤才俊,以培养“通经致用之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古学、时务”为主,旨在造就云南最优秀的人才。创立阶段名宦陈灿是书院的实际主持者,名宿许印芳为首任山长,6年后陈荣昌继任。书院在教学管理中采用了一些有的放矢,行之有效,颇有创意的制度和方法,如:注重严格选员,因材施教。其设置分为“内课”、“外课”两部。“内课”为高材生班,取员十分严格,每名入学者需经省督学院面试及举、贡、生、监局试取,再经两院查阅试卷复核。每期取员名额,宁缺毋滥,不超过24名。学员住院研习,每期学习12个月,每人每月发膏火银6两。“外课”每期80名,为不住院的走读生。其前20名为正课,每人每月给银2两;后60名为副课,每人每月给银1两。书院实行以专为主,专博结合并严格考核。书院诸生,人专一经,每日必有札记,月终呈山长批阅。每月官课、师课各一次,题皆经史、策论、诗赋。其课期订每月二十五日为官课,十八日为师课。官课自督抚学政及云南府以次而周,由监院先一日公告,至日诣官廨请课题;师课由山长命题,题后评卷列榜张之。书院提倡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书院学员“日有记,月有考”,每期高材生班课卷均由山长亲自批阅并每月张榜公示。优秀课卷奖以笔资,每次奖赏银20两3钱。还定期斟选优秀课卷,“首经学、次史学、杂文、赋、古近体诗、经文、试贴诗”,刊刻成《课卷选钞》,转发学员及全省书院观摩、借鉴、研习。经正书院的建立和教学实践,把全省最有学问的名宦、名宿及三迤优秀的青年才俊汇聚到风景如画的昆明九龙池畔,讲经学论时务,吟诗词兴比赋,教学相长,书声朗朗。以致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清朝末年,地处云南教育文化中心的昆明,不仅呈现出了名宦陈灿为书院题联中的“地接龙祠,盼风起云腾,诸君快慰为霖愿;门临翠海,看水流花放,随处都生悟道心”的崭新景象,还成就了名宿陈荣昌《九龙池八景》诗中“精舍书声”的大美意境,为全省教育文化界带来了一派从未有过的朝气蓬勃之风。
二、滇池植秀
“滇池植秀”是光绪皇帝对经正书院的期许。云贵总督王文韶为经正书院的题联“人文百代追张盛”,则充分表达了这位清末封疆大吏对书院能够培养出如古代“北孔南张”一样,具有云南气派的新一代文化精英的殷切期望。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经正书院从光绪十七年(1891)开办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撤销,13年中,共肄业内课高材生90余人,外课学生1000余人。通过对这批青年学子,尤其是对内课高材生90余人家世、经历的大致梳理。不难发现,一方面他们大多数出生于耕读世家。在成长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们来自三迤各府、州、厅、县,相当一部分来自迤南、迤西基层。当时法占安南,英占缅甸,外强环伺;内则民生凋敝,官府昏庸,民众贫病、愚昧交加。清末惨淡、严酷的社会现实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经世致用,扶困济民,开启民智,强国兴邦,成为了他们共同具有的使命感;同时,这批青年学子大多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对新事物、新思潮十分敏锐,乐于接受,有着一种敢于成为时代弄潮儿的胆魄和勇气。就是这样一批极具禀赋的青年才俊,在这样一个新旧思潮激烈震荡的时代,汇聚到经正书院,这样一所当时的云南最高学府,在陈灿、许印芳、陈荣昌三大宗师等这样一些名宦、名宿的谆谆教诲、精心指引下,点石成金,破茧成蝶,被时人赋予“经正校士”这样一种美誉的,一批批青年学子,相继步入云南社会。经过十多年的磨砺和积累,一个不仅影响了云南清末最后20年,甚至影响了云南民国最初20余年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终于登上了云南历史舞台。这一云南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精英群体,就是由经正书院三大宗师——陈灿、许印芳、陈荣昌及经正书院内课高材生班的90余位高材生构成的“经正书院三大宗师九十余高才”。据《昆明市志长编》(近代·第一卷)所刊资料记载,这90余位高才籍贯、姓名如下:
经正书院高材生籍贯、姓名(以入院先后为序)
昆明 钱用中 剑川 赵荃 石屏 陈毕明 河西 曹庆恩 昆明 刘振藩
河西 李上理 晋宁 徐兆松 昆明 李淮 晋宁 宋嘉彥 昆明 熊廷权
昆明 余嘉贵 太和 李文源 太和 杨兴新 浪穹 杨振家 剑川 杨继元
昆明 张鸿范 石屏 袁嘉谷 宣威 缪瑞章 南宁 李尊先 昆明 孙文达
昆明 夏瑞庚 昆明 李坤 呈贡 秦光玉 保山 杨觐东 昆明 李学仁
南宁 窦维藩 广西 陈度 大关 胡开云 恩安 萧瑞麟 星贡 秦康令
楚雄 李楷材 宾川 杨玉林 石屏 丁庶凝 河阳 李增 太和 周廷鉁
石屏 张儒澜 昆明 马灿奎 昆明 李法坤 昆明 张学智 保山 段清
昆阳 苏桂芬 保山 王相材 黑井 李继麘 大关 吴良桐 呈贡 孙嗣煌
永善 凌邦堉 河阳 吴崇义 思茅 陈启周 会泽 张万和 昆明 张桂森
思茅 游荫樟 昆明 尹钟琦 姚州 甘德光 晋宁 万正谦 昆明 钱良骏
昆明 蒋谷 昆明 席聘生 昆明 吴琨 昆明 张鼎 南宁 路安衢
昆明 张崇仁 昆明 杨思茅 昆明 李萼芬 嵩明 赵镜潜 昆明 杨寿昌
会泽 张璞 南宁 董晋廉 思茅 吕占东 宁洱 李锦芬 元江 刘奎光
昆明 张权 鲁甸 李湛阳 通海 张惟寅 石屏 袁嘉瑞 石屏 胡商彝
昆明 李熙仁 景东 吴成鑫 南宁 孙桂林 昆明 赵鉁 安宁 张楷荫
昆明 李泽 昆明 孙璋 昆明 张钟璜 昆明 刘桂清 宜良 谢绍基
昆明 李黻清 太和 李變曦 昆明 刘润畴 昆明 夏尚忠 昆明 施汝钦
蒙化 饶重庆
——录自《云南按察使贵阳陈公建设经正书院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