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正书院三大宗师九十余高才(5)

辛亥革命网 2025-04-14 13:3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祖荫 查看:

有清以降,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书院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和内地,尤其是江南各省相比,可以说是起步较晚、层次较低,直到经正书院横空出世,遂开南中未有之风,与粤之学海,浙之诂经,蜀之尊经并驾齐驱。

  吕志伊(1881—1940),字天民,笔名金马、侠少、亚华、旭初,生于思茅。他原名吕占东,幼年从蒙师后作霖读私塾,及长又师从母舅陈启周,后就读普洱宏远书院。1897年,他年仅16岁就已取得廪生功名,并与其两位师长一起受时任迆南兵备道陈灿、普洱知府陈宗海之聘参与编修光绪《普洱府志》,担任分纂。后即以优异成绩选入经正书院内课高材生。1901年,参加云南庚子、辛丑并科乡试,取为举人。1904年他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及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1905年参与筹建中国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总会评议部评议及其后组建的同盟会云南支部支部长,此时才改名吕志伊,字天民。1906年他与留学日本的经正书院高材生班同学吴琨、席聘臣(原名席聘生)等创办出版《云南》杂志。这是云南近代出版史上出版发行的第一份期刊。创刊以后的一段时期,吕志伊、杨振鸿是该刊主要的领导者和撰稿人,李根源负责对外联系并编写专栏稿件,赵伸任发行人。开初几期,由吴琨、周钟岳署名担任总编辑,由于他们较早离开日本或担任其他职务,编辑工作实际上由京都大学学生席聘臣和帝国大学学生张耀曾代理。第五期以后,及由席聘臣任编辑主任,张耀曾、孙志曾、姜梅龄等任总编辑员。1906年11月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一周年,由章太炎主编纪念特刊《天讨》。章太炎特约吕志伊以“金马”的笔名,撰写《云南讨满洲檄》一文,成为了当时一篇脍炙人口的革命檄文。同月,吕志伊以“侠少”为笔名,在《云南》杂志第二期发表《云南之将来》;1907年1月,在《云南》杂志第三期发表《英国之亚洲铁路政策》;3月在《云南》杂志第四期发表《滇缅疆界谈判》;3月、7月,在《云南》杂志第五、六期连载《论国民保存国土之法》,全文一绪论又四章,从铁路、矿产、商埠、边界等各方面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同年9月、11月、12月,在《云南》杂志第九、十、十一期连载《国民主义》,在1908年4月、6月、11月的《云南》杂志第十三、十四、十五期连载《国民的国家》。这两篇论著均为一绪论又三章,主要分析介绍近代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政治学说和经济发展情况,以这些资产阶级民主启蒙理论来论证和批驳封建主义的“君权天授”观念,宣扬进行社会变革,实现自由、平等、人道,是社会发展趋势。在《云南》杂志第十五期,他还发表了翻译小说《俄亥俄州之理想乡》,介绍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乌托邦社会组织的情况。并以“亚华”为笔名发表杂文《二十世纪中国民族之花》,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引经据典,歌颂梅花品格,驳斥当时西方媒体污蔑中国无国花的谬论,捍卫民族尊严。吕志伊作为一个青年革命家,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如此丰富的著述,其犀利而又令人振奋的语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场及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云南同盟会人中绝无仅有,在全国同盟会人中亦属罕见。1908年吕志伊参与和策应孙中山领导的“河口起义”,被清政府开除官费,予以通缉。之后,到缅甸仰光组建同盟会缅甸分会,担任其机关报《光华报》主笔,组织发动滇西起义。1909年春,为扩大《光华报》的影响,吕志伊在该报撰联“摄政王兴,摄政王亡,建虏兴亡两摄政”发起征对。这一上联以精炼的笔法,聊聊15个字,既高度概括了清朝从多尔衮摄政建立,到宣统继位、载沣摄政行将灭亡的二百多年历史;又以大无畏的气概预言,清政府气数已尽,必亡于宣统。这一凝练深邃,具有历史性,又富于现实性、革命性的征联,使整个华文报界为之轰动。不仅在东南亚,而且在中南美洲都引起了极大反响。海外许多华文报刊纷纷转载,发起征对。《美洲少年报》从数百副应征稿中,选取50副发表,并给予奖励。其首唱为“驱胡者豪,驱胡者杰,汉家豪杰再驱胡”。后来,于右任曾赋诗称赞:“当年佳句争传诵”,对这一报界美谈给予很高评价。1910年底吕志伊赴香港协助黄兴筹备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参加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是起义中唯一的云南籍志士。起义失败后,他转赴上海担任著名革命报纸《民立报》主笔,是年7月参与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并担任候补干事,开始参与筹划后来的武昌起义。同时,还参加了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是南社早期的著名诗人。武昌起义前夕,他受中部总会及武汉革命党人推举,赴香港请黄兴到武汉领导起义。武昌起义提前爆发后,他赶赴云南,担任“重九起义”后建立的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参议。随后,即被都督蔡锷任命为云南全权代表赴上海、南京参与建立中华民国大计。1912年1月,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民国首届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吕志伊由孙中山提名,担任了民国首届政府的司法部次长并代理部务。在此期间,他参与起草了中华民国第一部实际意义上的宪法《临时约法》,是5位起草人之一。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吕志伊为“司法次长系民国之望”。南京临时政府辞职后,他当选国会参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参与起草了著名的《天坛宪法》,并创办和担任著名的《民国新闻》总编辑。1915年春,他奉孙中山之命,冒着被袁世凯通缉的危险,回昆明策动滇军发动反袁起义,是护国起义的策动者和“护国军”名称的拟议者。1916年6月,袁世凯死亡,黎元洪继为总统,重开国会,吕志伊到北京继续履行国会参议员职务。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开展护法运动。吕志伊即到广州,历任军政府司法部次长、内政部次长、代部长等职。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开始了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吕志伊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主张,与陈独秀等9人一起,被指定为中国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后即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参议。1923年任大元帅府大理院院长兼管司法行政事务。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他从此无心政坛。1928年冬,被选任为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名誉编修。抗日战争爆发,任全国抗战动员设计委员会委员。1938年,回到昆明,被龙云聘任为云南省政府高等顾问。晚年,他居住在翠湖边的文林街2号,曾写了一首题画咏梅诗:“佳色真堪陶令爱,落英只许屈平餐。汉宫秋老西风里,晚节留香一例看。耻与群鸡竞一餐,肯随凡卉怨春残。翛然独立云中鹤,合伴苍松耐岁寒。”作为自己一生岁月的写照。其生前曾编辑出版《偶得诗集》5卷、去世后由李根源为其编辑出版《吕天民诗集》5卷。

  杨觐东(1866—1931),字毅廷,云南保山蒲缥人。幼承庭训,少时为腾越州诸生。因成绩优秀入经正书院,并中光绪癸卯(1903年)科第三名举人。甲辰年(1904)东渡日本求学,于日本速成师范毕业后,又入弘文学院。在此期间,由吕志伊主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当时法国占了越南,英国占了缅甸,并向滇边侵进,还要筑铁路分途侵滇,时局危急。杨觐东辑录时人议论,并加入自己对时事的议论文章,著《滇事危言》,先在《云南》杂志陆续刊载,以文人之言引世人警醒。回国后,到北京,任学部职。其间,整理《滇事危言》2集,初版于清宣统三年(1911)3月,由北京毓华印书局印刷,北京“滇学堂”发行,北京、云南、上海各书庒分售。书中《例言》道:“意在警惕滇人,哀吁政府,及贤士大夫筹谋挽救,因名之曰危言”,该书的出版,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反响。另著有《求志轩文稿》,多往世之论。后回到云南,在学务处任职,当时云南初设学堂,倡导新学,杨辑录公文,加入自己对教育办学之论文,著《教育行政录》,对当时倡导新学起了一定作用。民国元年(1911),出任腾越道尹,其间辑录公牍,著《滇西五月报政录》,排印出版。1916年,到广东署粤海道。1917年参与发起同善社全国总会,并任云南同善社社长,编辑出版《同善文献》。1922年领衔发起云南国学专修馆。聘请宗师杨荣昌出任馆长,杨觐东等任主讲教师。云南国学专修馆以“立志”、“知耻”为宗旨,主张“以圣人之心为心,以人民忧乐为乐”,研究中国学术源流,研读各部类典籍,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培养文史专业人才。杨觐东晚年居于昆明,闭门自修。1931年卒于昆明,享年65岁。

  张华澜(1879-1956),原名张儒澜,字芷江,云南石屏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举人。自幼受家庭良好教育,读书能触类旁通,少年时为石屏州学诸生,后随父到昆明入经正书院,获山长许印芳器重,为高材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赴京会试,时因“戊戌变法”,诏停科举。返回云南。1904年被选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时孙中山在日本联络各省在日人士,组织同盟会,张华澜由吕志伊介绍,首先加人,力倡革命。毕业归国后,任昆明中等农业学堂、云南省两级师范学堂教员。其间,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以救国救民思想启发学生,深得学生敬重。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建立后,历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国会议员。1915年12月,袁世凯在北京复辟称帝,张华澜遂回到云南参加讨袁护国起义。护国战争期间,任护国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随蔡锷入四川,征讨四川将军陈宧。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民国大总统,还京供职,继续任国会议员。1917年,段祺瑞执政后,停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张华澜遂到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组织非常国会。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段祺瑞失势后,国会第二次复会,再度到北京继续任国会议员。1923年10月,曹锟赶走黎元洪收买议员贿选总统,张华澜拒绝受贿,国会召集次日回上海,直到曹锟失势重返北京。1927年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名誉采访。1928年任监察委员。其鄙视权贵,弹劾王用宾命题作弊、录取不公及霍揆彰违法搜索、刘峙丧师失地等案为当时舆论所敬重。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张华澜等沿长江至重庆转昆明,以监察委员驻节昆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见国民党兵骄将悍、吏黩官贪更甚,痛愤之余,以刚直之言,—一提案,严肃弹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云南省委委员。并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2月24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1岁。著述有《芷江诗文钞》5卷传世。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