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良政——“外国义士为中国共和牺牲者之第
时间:2010-12-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未渊
山田良政(1868-1900),原名良吉,字子渔,日本青森弘前人。 山田良政 山田良政幼时在东奥义塾学习,毕业后,进入青森师范学校。但在青森师范学校二年级期间,他因参加抗议学校食堂伙食的活动而被迫退学。1889年,山田考入东京水产传习所(即后来的东京水产大学),并于一年后顺利毕业。1890年,山田成为北海道昆布会社的职员,并被派赴该社上海分店工作,在工作之余,山田加紧学习中国语,对中国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山田因通中国语,被征入陆军作翻译。战争结束后,山田被分派在台湾民政厅埔里社派出所作为中国语翻译。两年后,他应日本北京公使馆武官海军少佐泷川具和之邀,赴北京协助其作谍报工作。在北京,山田和公使馆武官泷川中佐及井上雅二等人,与康有为及其门生往来密切,和他们议论时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兴亚阵营对维新党人普遍失望。1899年7月,山田良政在东京神田三畸町旅馆与孙中山会晤,表示愿支持革命事业。 1898年11月,日本兴亚论者整合力量成立了统一的东亚同文会组织,山田于1899年加入了东亚同文会,并出任该会上海支部干事。 1900年7月中旬,孙中山策划惠州起义,山田等人遂即南下参与孙中山起事的举动。 1900年10月6日,惠州起义爆发,郑士良指挥义军向闽南方向挺进。此时,因日本政坛发生变动,新组织的伊藤内阁禁止台湾当局和日本武官投效中国革命,日援断绝,孙中山只好派山田良政带信给在三多祝待援的郑士良“自决进止”。 10月22日郑士良解散义军,率数百名骨干避往香港。山田良政则因归途迷路,被清军抓获遇害,时年32岁。 山田良政因参与惠州起义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孙中山表示悼惜,称他为“外国义士为中国共和牺牲者之第一人”。1913年2月27日,孙中山访日之际,与随行人员参加追悼山田良政的追悼纪念会,并亲自撰碑文志念,谓 “其人道之牺牲,兴亚之先觉也,身虽陨灭,而志不朽矣”。山田良政之胞弟山田纯三郎拟在家乡弘前菩提寺为其建碑,孙中山又应约书写山田良政建碑纪念词,以示彰显。1918年9月,孙中山曾指示朱执信寻找山田良政埋遗骸处,终无所获,带回黄土数块,交给山田纯三郎带回日本,权当故物,以慰英灵。1919年,在山田良政的葬仪在弘前举行,孙中山派廖仲恺为代表前往致祭。1920年,孙中山又派陈中孚等前往弘前菩提寺,参加建碑仪式,以示隆重。 孙中山悼山田良政文 孙中山为山田良政墓碑撰写的碑文 山田良政生活的时代,在国际上是一个西力列强占绝对支配地位,在日本,则是由锁国时代到开国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日本国内渴望成功的青年纷纷走向海外发展的道路。山田良政也是其中之一,他渴望建功立业,成为天下名士。他以“浪人”自命在中国服务于日本的同时,也在实践着个人的梦想。在“兴亚论”的影响下,他高度关注中国的变局,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并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山田良政可谓英年早逝,但历史并没有忘记他,国内学界凡研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之论著,以及研究孙中山与日本关系之论著必涉及山田良政。作为一个国际友人,为了中国革命而鞠躬尽瘁、置生死与度外,山田良政的人道主义精神可见一斑。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
- 上一篇:瑞澂
- 下一篇:沈家本――中国近代法律学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