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人物 >

捍卫辛亥革命成果:刘伯承在涪陵的点滴

  辛亥革命之后不久的民国4 年(1915 年)12 月,一场以打倒窃国大盗袁世凯,制止封建帝制死灰复燃,再造共和,挽救国家,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的护国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 由此,西南滇川贵等便成为率先武装讨袁的地区,在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民国4 年(1915 年)冬,刘伯承、康云程等受孙中山派遣由上海回川,在川东一带组织反袁武装,以策应蔡锷、唐继尧等所领导的护国军在滇北川南等一带的活动。此时期,熊克武、李蔚如也已绕道自云南进入护国军川南活动频繁地区,助蔡锷护国军讨袁。

  刘伯承、康云程等来到涪陵,决定以李蔚如的家乡涪陵新盛(今新妙)等“四镇乡”为据点利用李蔚如在家乡良好的亲友关系,策划组织成立反袁护国军。

  次年初,刘、康等来到大顺、新盛一带开展讨袁宣传,组织讨袁队伍。由于反袁斗争顺从民意,得到当地的爱国志士、开明士绅、团练、袍哥首领等各界人士的纷纷响应。首先得到了李蔚如之叔,当地绅士、袍哥首领李次庵、李实藩兄弟的支持曰被称为“枪法好,会带兵”的王立山和新盛办团练的王贡山等也投归刘伯承。涪陵仁义热血青年何元干、罗云坝秀才李正庭等也加入到了刘伯承等所领导的队伍中来。

  刘伯承的密友、同盟会员刘云裳不但经济上资助,而且说服自己的亲戚——时在涪陵城防营任职的杨光烈,把拥有200 支俄式步枪、100 余人的队伍拉出来参加护国军,还推荐了身材魁伟、臂力过人的堂兄刘伟勋充当刘伯承的警卫。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有近千涪陵人士加入到刘伯承、康云程所领导的讨袁队伍中来。

  二

  3 月中旬,蔡锷领导的护国军在泸州、纳溪之间与,军激战。袁世凯命张敬、、曹琨等率大军沿长江西进入川增援。为阻止援川北洋军,减轻蔡锷领导的护国军在川南活动的压力,支持熊克武任招讨使、李蔚如任参谋兼军法长的护国军四川招讨军的行动,刘伯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抗击援川北洋军的重任。

  刘伯承在大顺场将讨袁队伍约1000 人组成“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又名“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由刚到涪陵的王伯常(维刚)任支队长,刘伯承任军事指挥,康云程负责联络。刘伯承根据长寿、涪陵邻近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积极争取长寿城内的警备队起义。支队自大顺场出发,经新妙、深沱、北渡长江进攻长寿。在长寿城桃花街与北洋军激战约两小时后,警备队却发生变故,未能如约起义,护国军伤亡很大。刘伯承等果断分析敌情后,遂放弃对长寿城的强攻,并挥师东下沿涪陵段长江北岸,进攻位于涪陵东部的丰都县城,以实现迟滞北洋军的目的。

  3 月19 日,刘伯承率大军行至离丰都县城约30 里的马口垭(现重庆市丰都县虎威镇)屯驻,派康云程入城侦查敌情后,又派100战士潜入县城作内应。随后,又以“暗度陈仓”之计亲率英勇顽强护国军于3 月20 日晨,在丰都城西新城一带击溃北洋军张朝臣营的抵抗,歼敌100 余名,把北洋军的两个团赶出丰都县城,下午在城内枪决了勾结北洋军阀的丰都知事许石生。

  事后,逃出城外的北洋军残部与陆续增援的北洋军汇合,不断向护国军进行反扑,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在与敌军的混战中,流弹击中刘伯承右眼,血流如注,多次昏厥倒地,在卫士刘伟勋等护国军和支持护国的丰都人士的冒险抢救下,才止血复苏。刘伯承带着伤痛,分析敌我力量后认为,进攻长寿、丰都,使得北洋军不敢大胆西进,迟滞北洋援军的目的已达到。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支队撤出了丰都县城,向位于长江北岸与垫江相邻的涪陵鹤游坪(现属重庆市垫江县)方向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