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人物 >

列宾美院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李铁根

  二十世纪30年代,中苏两国美术家的交往还非常有限,然而,其间留下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这段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后来出现在了位于北京东城王府井大街附近校尉胡同5号的中央美术学院校园中。晨朋老师的《旧迹新痕——中俄美术交流史话》,带我们揭开那段尘封往事。

  列宾美院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李铁根

  李铁根(1898—1983年),原名向浒,字伯虎,1898年12月4日出生于湖北汉川一位民主革命者之家。他的父亲向岩(1872—1959年)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加入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之时,向岩在川南发布讨清檄文,于当地影响很大;后回湖北担任鄂军第八军参谋长,1926年,在湖北组织北伐别动队,配合北伐。向岩的大半生都以“军旅为事”。如今,在我们梳理李铁根早年经历的时候,能够明显地看到他父亲的影子。1955年,50岁的李铁根进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同年4月,他写了一份《自传》。根据他自存的这份手稿,我们可以了解他前半生的大致经历。曲折跌宕的岁月,折射出来的全是浓烈的时代色彩。

李铁根

  小的时候,因父亲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很少顾家,所以李铁根不能进学校读书,只在乡学念了几年旧书,跟随母亲下地种田才是常事。适遭天灾水患,他离家外出当木匠、当货郎、教乡学,多方维持生计。一直失学的李铁根18 岁时辗转到达上海,进入上海大学半工半读。在这里,出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拐点。1923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学员;1926年毕业,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昌分校任排长,次年参加了北伐战争。

位于广州东郊黄埔的陆军军官军校,史称“黄埔军校”

向浒(右1)和黄埔军校同学合影

  李铁根的《自传》告诉我们,1927年,他调到“中共中央直属秘密军事教导大队任第二队队长”,并在这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他随军南下,在广东汕头地区又与敌军遭遇,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此后,李铁根历经磨难,再次来到上海。

  李铁根人生的第二个拐点跟着到来。1927年底,他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随同“八一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吴玉章(1878—1966年)和“八一南昌起义”指挥部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1892—1986年)等四十多人,前往苏联。他们一行人先乘船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后辗转到达莫斯科,这时已是1928年。抵达苏联后,许多人都换用了俄罗斯姓名。李铁根的俄文全名是弗拉基米尔·克拉斯诺维奇·尼特金(Владимир Краснович Ниткин)。弗拉基米尔Владимир是列宁的名字,选取这个名字,表达了他对列宁的崇敬;克拉斯诺维奇Краснович与俄文形容词красныи?同根,含有“红色”的意思;李铁根则是他的俄文姓氏Ниткин的音译。自此,李铁根替代了他的中文本名向浒。

吴玉章

刘伯承

  到达莫斯科之后,刘伯承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半年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吴玉章进了东方大学,即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先学习,后任教,其间曾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8年回国。李铁根被分配到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后来因患病,也转入东方大学。

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该学院以苏共早期领导人、苏军将领、军事理论家米哈伊尔·伏龙芝(Фрунзе, 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1885—1925年)的名字命名,伏龙芝本人系摩尔多瓦人

伏龙芝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也叫东方大学

  1929年,由苏共中央派遣,李铁根来到苏联远东边疆军区,在刘伯承领导下,负责政治宣传工作。1930年,刘伯承回国,李铁根送他直到中苏边界,二人依依惜别。留在苏联远东的李铁根,因身体原因脱离职业军人生涯,走到了人生的新拐点。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国家出版部的《图书事业》出版社给他安排了新的职位——给工人教科书画插图, 并给党委机关的《红星》报画宣传画。李铁根的艺术才华,引起了领导的注意。

  然而,李铁根并没有科班学画的经历。他说,他的绘画知识来自三个方面:小时候当木匠,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看过一些日本出版的明信片,上面的图画引起了他对绘画的兴趣;湖北当地一位不太有名的画家黄石的画册《汊湖渔子画稿》,成了他学画的启蒙教材。前往苏联时,他单薄的行囊里就装着这本画册。此前数年戎马倥偬,这本画册他都带在身边,可见是真心喜爱。这本画册后来随他在苏联二十七年,几乎不曾离身。

  苏联的远东地区毕竟有点艺术沙漠的味道,但李铁根在插图作品里闪现出的一点光芒,成为他日后攀登艺术高峰的第一个阶梯。

  1932年,苏共远东边疆领导机关党部决定送李铁根去列宁格勒绘画雕刻建筑学院(即后来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本科的入学考试他没有通过,只能进入预科。1935年,他预科毕业,升入油画系本科,师从鲍里斯·约干松 (Иогансон, Борис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1893—1973年)这位大名鼎鼎的苏联油画家。进入油画系时,李铁根已经30岁,是一位大龄学生。由于经历丰富,他同时又被委派兼做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的党务工作。

约干松《自画像》 1943年

  李铁根留学列宾美院期间,还机缘巧合,结识了访问苏联的徐悲鸿(1895—1953年)。1934年春,徐悲鸿携带美术作品到欧洲五国巡展,最后一站来到苏联。徐悲鸿与李铁根两位同行相遇异国,由此订交结谊。徐悲鸿日后把李铁根看作“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对李铁根来说,这次会面则预伏下他后来去苏归国、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机缘。上世纪50年代之初,他们频有书信往来。李铁根的亲属保存下了徐悲鸿写给李铁根的7封信。

  在李铁根读本科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1937年7月,强占中国东北的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占领华北,令紧邻中国北方的苏联感到紧张。列宁格勒市党部派遣来自中国又有军事经验的李铁根,到远东赤塔军区司令部从事军事特派工作,为时半年。是年年底,李铁根返回美术学院,继续油画学业。

  但接着到来的狂风暴雨,打破了画室的宁静。二十世纪30年代下半期,正是苏联政治上的“大清洗”年代。1938年5月,李铁根因一件小事受到牵连,被捕入狱。据他在《自传》中说,他遭逮捕是由于帮助初到列宾美院的中国留学生胡蛮安排食宿而受到了怀疑。

  胡蛮(1904—1986年),是第二位进入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的中国人。他出国前在上海曾是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过进步艺术团体“糊涂画会”,在文艺界是个活跃人物。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对胡蛮发出通缉。1936年,经鲁迅(1881—1936年)、宋庆龄(1893—1981年)的介绍和资助,他为躲避追捕,去往苏联。

胡蛮

  胡蛮到达列宁格勒之后,虽然得以进入列宾美院学习,但食宿没有着落。在莫斯科的中国作家、诗人萧三(1896—1983年)写信给李铁根,请他与在列宁格勒的几个中国人联系,帮忙安顿胡蛮的生活。为此,这几个中国人聚了几次。他们的这些聚会,引起了苏联有关部门的怀疑。几人先后被捕,李铁根亦在其中。这是1938年5月的事。多亏美术学院出面营救,李铁根才于1939年5月幸运获释,牢狱关押整整一年。

萧三

  在这里,我们一方面为列宾美术学院接受第二位中国留学生胡蛮感到欣喜,另一方面遗憾的是,它的代价竟是以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一年的铁窗之苦换取得来。这在中国人留学俄苏的历史上,实在是特殊的一笔。

  出狱后,另有更大的不幸向李铁根袭来。与他结婚仅仅三年的妻子克拉夫季娅·尼特根娜(Ниткина, Клавдия Николаевна)因病去世,留下不足一岁的女儿飞霞(Фися)。此后十六年间,生活在列宁格勒的李铁根过的都是孤苦一身的日子。我们在他遗留的文稿中,看到不少汉语诗作。他怀念妻子的深情文字,令人感动唏嘘。

  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不久,列宁格勒就一直处于围困和轰炸之中。900个日夜间,饥饿、寒冷、炮火连绵不断,缺医少药、埋葬死者成为日常。但列宁格勒人始终坚守,以自己的不屈不挠,把德军的凌厉锋芒消耗殆尽。

身着苏联红军军装的李铁根

  那时的李铁根因超负荷工作和营养不足,身体虚弱,住进了医院。他本可随同美院师生一起疏散到后方——中亚地区的萨马尔汗,但他谢绝了。他出身军旅,请缨留守列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战事最紧急之际,自动投入军中”。他把女儿飞霞送到二百多公里以外俄罗斯北方古城奥洛涅茨的外婆家,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瓦西里耶夫岛防空指挥部任命他为社会治安指挥部政治指导员,负责美术学院防空大队指挥部的工作。

1941年11月7日列宁格勒瓦西里耶夫岛防空指挥部发给李铁根的任命书

  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政府为表彰李铁根的献身精神,向他颁发了“列宁格勒保卫者”军功章。

苏联政府授予李铁根“列宁格勒保卫者”军功章

  战后,李铁根重拾学业,终于在1948年从美术学院毕业,那时,他已经43岁。他的毕业创作是《中国的女爱国者》,获得 “及格”的评语。另外,列宾美院博物馆收藏了他的作品《缝军衣》。

  屈指算来,从1935年进入列宾美院油画系本科计起,李铁根修得学士学位,前后花费了十三年时光。其间,牢狱一年,战火四年,奉调校外服务半年,除去这些因素,他自己的冤屈遭遇、家庭不幸、骨肉分离等精神上的打击折磨,无不影响他的专业学习。30岁才进入本科的李铁根,本来绘画基础就有所欠缺。他的同班同学大半从美院附中考来,基本功早已具备。相比之下,他是一个吃力的学生。在这十三年里,我们看到的,首先是李铁根的坚忍与刚毅,顺境逆境,他一样面对;其次是列宾美院的宽厚与包容。在考核学业成绩的时候,美院没有一丝通融苟且;而他在课外的贡献,为其他苏联学生所不及,学校对此则奖励有加。军功与学业,一码归一码,分得清清楚楚,这是列宾美院的校风。今天,该如何评估、看待李铁根当年的这段学业成绩?客观公允地说,他的毕业创作得到“及格”这个成绩,对列宾美院、对李铁根都是刚刚好,可谓恰如其分。

李铁根诗《思家》:童年搞革命 壮年学理论 二老望穿眼 归期仍无定 列城围已解 死里又得生 故乡数万里 何时见双亲

   1948年,从美术学院毕业的李铁根,应聘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任教,讲授中国语言。这个时候,汉语热还没有在苏联兴起,李铁根的学生不多,因此课堂就设在他的家里。后来苏联几位有名的汉学家,如叶甫根尼·克恰诺夫(Кычанов, Евгении? Иванович,1932—2013年)、尤里·克罗尔(Кроль, Юрии? Львович,1931—2021年),都出自他的门下。在列大东方学系任教期间,李铁根编写了三本供学生使用的中文教材,在没有现成参考书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这些教材,想必是他自己的开创之作。

克恰诺夫

克罗尔

   1955年,李铁根只身回到阔别二十七年的故乡湖北,他唯一的女儿飞霞留在了苏联。稍后,他告别家乡和老父,登车北上,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任油画系副教授。建国之后,为招聘李铁根归国工作,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曾多方努力,操办数年。他在1950年7月写给李铁根的一封信中,先谈及当年10月将有中国美术展览会赴苏举办,漫画家华君武(1915—2010年)届时出行,徐已将李的地址告知华,介绍二人在列城一晤。在这封信的最后部分,徐悲鸿告诉李铁根:“如果请您归国,需要何种手续,请示及。”完成这个跨国调动的手续,难度非同一般。遗憾的是,当李铁根最终走进中央美院教室执掌教鞭的时候,老朋友徐悲鸿已经去世两年多,殁存异畛,再会无缘。

徐悲鸿

华君武

1950年7月13日徐悲鸿写给李铁根的信

   当年与李铁根同道前往苏联的刘伯承,建国初负责筹建南京军事学院。他为李铁根归国感到高兴,有意请他到南京军事学院工作。后来刘伯承得知李铁根的志趣爱好全在美术,遂表示完全尊重,取消了自己的建议。

1955年12月29日刘伯承写给向浒(李铁根)的信

李铁根 《5月9日胜利日》 1945年 油画稿

   李铁根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和创作活动,尚待发掘整理。目前,他的作品已知的只有《长征路上》和《5月9日胜利日》,前者是1957年他参加庆祝建军30周年美术展览的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他为老干部油画培训班任课多年。李铁根的学生王文彬(1928—2001年)一直用左手画画。老师上课时,他画了一幅李铁根铅笔速写像《铁老》。这张速写,历尽沧桑而保存至今,也属不易。

王文彬

王文彬 《铁老》 1956年 速写

  李铁根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了28个春秋,1983年8月19日在北京病逝。

  鸣谢:向虎雏、林诗尧、周思旻、李富军、刘从蓉、刘斌、孙景波、郭长江、钟剑秋(排名不分先后)

  晨朋简介:

  晨朋(1933―2022.7.13 ),女,河北省易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1955年9月留学苏联,入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今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学习,196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进入中国美术研究所,从事外国美术研究工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兼任教职。1999年被(俄)列宾美术学院聘为名誉教授。曾任中俄友好协会理事(第三届和第四届)。1999年获“俄中友谊”荣誉奖章和证书。1999年获俄罗斯政府颁发的“普希金文化”奖章。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及该卷俄国、苏联及东欧美术分卷主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 主编《20世纪外国美术丛书》(9卷本)《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美术》《当代南斯拉夫雕塑》《苏联当代油画》《苏联当代雕塑》《20世纪俄苏美术》《未来派》《美国美术史》(译著)、《苏联大型艺术》《历史画廊中的军事题材作品》《览美京华四月天――俄罗斯油画300年》《俄苏美术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