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义士陶闿士传略

辛亥革命网 2015-01-19 10:01 来源:重庆政协报 作者:王嘉丽 查看:

陶闿士,名闿,宣统三年(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陶闿士参与其事,积极奔走,不遑眠食,并与杨庶堪、向楚等秘密筹划武装起义。

  陶闿士,名闿,一字开士,又号天研,别署天倪阁居士,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年)。原籍四川江北县,13 岁过继本族,遂著巴县籍。

  他过继后,得到姑父冉慈的教勉督促,购置大量书籍,锐志学习。当时正是国家多难之秋,中日甲午之战以中国签订屈辱条约而告终,“戊戌变法”又因那拉氏顽固派的势力占统治地位而宣告失败,国穷民困,国运阽危,陶闿士痛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时巴县名儒龚秉权先生讲学于巴县观文书院,在讲课中喜阐发民族大义,以爱国思想激励学生,陶闿士拜门受教,深受影响,开始萌发民族革命意识。

  冉慈和向楚都是原清廷翰林院编修赵熙(尧生)弟子,陶闿士通过冉慈结识向楚,三人关系密切,在道德学问上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后闿士与向楚胞妹向士齐女士成婚。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陶闿士入泸州经纬学堂就读,学堂监督赵熙,教习有向楚、冉慈、周善培等。与陶闿士同窗有吴玉章、黄复生、谢持、曹笃等。

  光绪三十年前后,陶闿士曾历任巴县开智学堂、川东师范学堂国文教习,日后成为知名学者的赖以庄、向宗鲁等都是他的学生。在此期间,他与杨庶堪、童宪章、吴骏英、文伯鲁、朱必谦等为友,与杨尤为相契,杨特撰写一篇《与陶天倪订交书》,为文学界所传诵。光绪三十一年,陶闿士参加同盟会。

  宣统三年(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陶闿士参与其事,积极奔走,不遑眠食,并与杨庶堪、向楚等秘密筹划武装起义。

  同盟会重庆支部初建时,经费缺乏,陶闿士慷慨捐输家产资助革命。蜀军政府成立时,议以铜元局局长一职为酬,他执意辞谢不受,应命任文书局局长,主编《皇汉大事记》。时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闻知陶闿士义举,十分赞许,特颁令嘉奖。

  辛亥革命虽告成功,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夺,陶闿士对此痛心疾首,深感失望。民国元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他便不再参加。

  当讨袁之役失败后,杨庶堪、向楚均出外避祸。陶闿士原为同盟会中坚人物,平时又言论激切,所以这时也被指为“逆党”,不得已,只好改名李知白,隐匿乡间。

  1918 年1 月章太炎奉广东军政府命来渝,住中营街向楚私宅,陶闿士出面款接。章手书条幅录曹孟德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赠。同年3 月,陶闿士当选为四川省第二届省议会议员。后因目睹议员贿选等种种丑行,愤而辞职。事为赵熙所闻,赠词“秋水三巴,朝阳孤凤”相誉。不久,陶闿士东游上海。

  1923 年,孙中山在广东设大元帅大本营,杨庶堪任秘书长,陶闿士因哮喘病发作,不能追随,返川养病,家居数年,转向研究印度佛学。1925 年赴南京支那内学院师从佛学大师欧阳渐(竟吾),并与同门学者吕微(秋一)、汤用彤(锡子)、熊十力(子真)以及巴蜀知名教授蒙文通、王恩洋等友好相交,此外,又结识了梁漱溟、陈铭枢等。

  陶闿士1927 年返渝后,在家开馆讲学。翌年,不幸家遭火灾,藏书荡然无存。但他办学的决心毫不动摇,移居重庆米花街正式开办思诚国学专修学校,聘请名士向宗鲁、赖以庄、陈季皋等任教。课程开有中文、英文、数学等,重文史,分甲、乙、丙三班,学生约三四百人。收费视学生家境而定,凡家计贫困者,酌情减免。

  陶闿士性格爽直豪迈,为人轻财重义而自奉甚俭,因而人多乐与交游。他才气纵横,诗文提笔立就,曾与门人登山揽胜,赋《峨眉山歌》为师友赞许,称“有谪仙气”。谢无量先生有诗对他高度评价院“变名学剑十年功,耻向横流叹道穷,别有壮心营四海,笑人攘臂作三公。”

  1933 年,陶闿士受县长唐步瀛之请,为《巴县志》编纂,负责编写《市政》、《物产》。抗日战争期间,陶闿士因避空袭居西里冷水场,仍往来于城乡之间。在此期间,吴玉章以中共南方局领导成员身份到渝,因与陶闿士系川南同学,特相访晤。不久,陶闿士心脏病加剧,时值杨庶堪自香港返渝,特来冷水场看望他,留居10 日,两位知交好友,作了最后的小聚盘桓,杨去后不久,陶闿士即溘然长逝。时为(1940 年)1 月,终年54 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