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经济 >

汉冶萍公司百年记忆

  成立于1908年的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统辖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大冶铁厂等厂矿,兼炼铁、采矿、开煤三大端,它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大和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可谓“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其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四川路,厂矿企业跨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北、辽宁等省,还与日本九州制钢所合资,在日本东京和大坂、英国伦敦设有办事处,可谓中国最早的跨国企业,其所属汉阳铁厂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祥,它的建成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汉冶萍公司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创办历史可上溯至19世纪70年代洋务活动,湖北作为汉冶萍公司最重要的活动地区,对其自身的发展变革,开启近代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今天汉冶萍公司诞生已逾百年,沧桑巨变,其名称虽然消亡,但是它遗留至今的厂矿仍在继续生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汉冶萍公司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历史面貌,在国际有着很大影响,其丰富深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值得今人认真研究总结,同时它也为研究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留下了宝贵佐证史料。本文在追记汉冶萍公司兴衰史的同时,亦展现近代湖北文明的轨迹和伟大的社会变革,以飨读者。

  缘起:洋务派“自强求富”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大肆侵略和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形势下,以清政府中央的奕䜣、文祥和握有地方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展了系列洋务活动。洋务活动范围广泛,提倡“师夷长技”,标榜“自强求富”。前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中心内容,训练新式军队、设厂制造枪炮船舰,企图建立新的“防务”体系;后期继续发展军事工业,为解决资金、原料、燃料等问题,而以兴办民用工业为主,创办轮船、电报、纺织、煤铁矿、铁路等实业,强调“富”、“强”并重。汉冶萍公司前身汉阳铁厂即发端于洋务活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的时代背景下,它是洋务派探寻中国冶金工业的重要历史见证。

  洋务运动中,随着铁路事业的兴办,国内对钢铁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举办近代钢铁工业已势在必行。1874年,李鸿章曾拟开采河北磁州铁矿,并向英国购买机器,后因煤铁运输不便,所购英国熔铁机器不全而终止。时隔年余,洋务派择适宜之区开办铁业之举又起。1876年1月,洋务运动骨干盛宣怀根据李鸿章查勘中国地面煤铁产区的密谕,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盛任总办,采用近代方法,查勘开采煤铁。1876年1月15日,李鸿章、沈葆桢、翁同龢会奏,拟请委派盛宣怀同李明墀试办开采湖北省广济、兴国煤铁,所需资本,由直隶及湖北省合拨钱30万串。

  1877年,湖北开采煤铁总局雇请的英国矿师郭师敦勘得大冶铁矿,盛拟举办铁厂,并于同年11月从黄石至黄冈沿江查勘安炉基地,又发现武昌(今鄂州)西山、樊山铁矿。由于经费筹措困难,李鸿章对盛建铁厂的计划未予批准,开办大冶铁矿一事被搁置。此间,在中国贵州也进行了冶铁业的首试,而归失败。1885年贵州巡抚潘霨奏准清廷在贵州开办矿业,委胞弟潘露(曾任江南制造总局会办)为督办,集股银30万两,订购英国机器,设厂于贵州青溪县小江口。经过五年多的建设于1890年首次出铁。然而由于“矿山未探、机器先成,任用非人”,加之资金不足、燃料缺乏、运输不便,仅生产一个半月就停产,以后虽三易总办,但毫无所成。中国第一座近代炼铁厂就此夭折。

  洋务运动后期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山西巡抚任上,看到山西煤铁丰富,曾有开矿山、办铁厂的想法。任两广总督时,看到“国内所需机器及钢铁各料,历年皆系购之外洋”,感到“若再不自炼内地钢铁,此等关系海防边防之利器,事事仰给于外人,远虑深思,尤为非计”。1886年,张之洞上奏清廷,请开铁禁,以惠商民。1889年,张之洞致电驻英公使刘瑞芬、驻德公使洪钧,要其在英、德订购炼钢炼铁机器,聘请矿师和冶炼工程师,拟设铁厂于广东省城外珠江南岸的凤凰岗。

  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修筑铁路的讨论。张之洞提出修筑芦汉(京汉)铁路的建议,获得了清政府的支持,并调其任湖广总督,督办芦汉(京汉)铁路南段。张之洞认为修筑铁路所需款项和材料“若取之洋债、洋铁,则外耗太多”、“是洋款、洋铁两端,皆必致坐受盘剥,息外有息,耗中有耗”,与修铁路“销土货、开利源、塞漏卮”的本意相违背,因而主张把建铁厂放在修路之先,并向清廷提出修筑铁路先办“积款、采铁、炼铁、教工”之四事,欲以山西、广东、湖北三省所产之铁供铁路之用。此时,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翰章以广东铁矿资源不足,经费困难为由,建议铁厂他移。张之洞遂奏请清廷,把铁厂移于湖北兴建。

  1889年12月18日,随着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后,清政府在鄂筹建铁厂事宜也加紧展开。1890年1月24日海军衙门致电张之洞,决定将在广东兴建的炼铁厂移置湖北。同时,还应允将筹设于广州的织布局、枪炮厂移建湖北。同年四五月间,清海军衙门拨付户部所筹铁路经费200万两给湖北经营铁厂,并允许湖北截留应解京饷银100万两,筹办煤铁厂矿。张之洞随即在武昌水陆街旧营务处公所设立湖北铁政局,负责汉阳铁厂(包括大冶铁矿、江夏马鞍山煤矿等)、湖北枪炮厂和纺、织、丝、麻四局筹建。委派湖北候补道蔡锡勇为湖北铁政局总办,督率白乃富、毕盎希、巴庚生以及化学教习骆丙生、铁路工程师时维礼和洋匠等赴局筹办。为了便于直接管理和产品销售,张之洞弃“运煤就铁”和“运铁就煤”的主张,将炼铁厂设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其西连汉阳兵工厂,东南与武昌隔江相望,北临汉江与汉口闹市相峙。

  汉阳铁厂基建工程于1891年1月正式开工,1893年铁厂基建完工,1894年投产。与此同时,张之洞设大冶矿务局,开办大冶铁矿,兴修大冶铁山至石灰窑的运矿铁道,派员用机器开采大冶王三石煤矿,还开办江夏马鞍山煤矿,以为冶铁提供原料和燃料。汉阳铁厂包括炼生铁厂、炼熟铁厂、贝色麻钢厂(转炉炼钢厂)、马丁钢厂(平炉炼钢厂)、造钢轨厂、造铁货厂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鱼片钩钉厂4个小厂。雇用外国技师约40人,工人约3000人。汉阳铁厂是以炼铁、炼钢、轧钢为主体的钢铁厂,并配有机修、发电、运输等辅助设施和砖厂等。产品有生铁、钢轨、钢锭(坯)和多种规格的方、扁、角、工字、槽形、丁字、八角钢及板材等。1894年,当钢铁产品首次运销上海耶松和义昌成洋行时,熟铁、贝色麻钢和马丁钢,其价格与洋货相同,唯生铁较洋铁次之,而马丁钢制造之钢货质量精良。

  汉阳铁厂完工投产后,严重缺少资金和焦炭。截至1895年汉阳铁厂总投资在588万两以上,投产后两年间开支达160万两,而销售额只有24825两,仅占开支的1.55%,还大量挪借官款、商款,以及拨用湖北枪炮局和织布局经费,其生产难以为继。这一时期,世界政治经济也发生着剧烈变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资本侵略的需要,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从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止,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的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更加深化,清政府从此背上了向日赔偿2.3亿两白银的重负,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举借外债偿还赔款的清政府再也无力继续维持“经营数载,糜费已多,未见明效”的汉阳铁厂了。1896年5月,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包括大冶铁矿和马鞍山煤矿等),改官办为“官督商办”,委郑观应为汉阳铁厂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