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许卓然其人其事(2)
时间:2011-07-06 00:00 来源:炎黄纵横 作者:吴远鹏
民国11年(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先生避往上海。许卓然应孙中山先生之召赴沪,受命“合力倒李厚基”。为此,许卓然与在上海的方声涛、宋渊源说服在沪的李厚基部第十旅旅长臧致平倒戈反李;接着,与黄展云、张贞等十多人组织福建自治促进会和福建自治军筹备处,又潜回泉州,招集旧部,组织自治军。不久,许崇智率北伐军入闽,臧致平宣告独立,李厚基仓皇北逃,泉属自治军击溃驻泉张清汝第一混成旅,进占泉州。 民国12年,孙中山先生派廖仲凯到泉州,将自治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第八军,以许卓然为泉州卫戍司令,后改为泉州警备司令。许卓然旋即奉命率秦望山部赴广东潮汕救援东路讨贼军,兵至平和县,被粤军围歼,许卓然脱险回厦门。不久,许卓然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中央直辖区第五军军长,积极联合民军牵制北洋军。 民国13年(1924年)1月,许卓然被选为福建省代表,赴广州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次对国民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的会议,大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宣布实行联俄容共政策。大会期间,孙中山先生委任许卓然为福建党务特派员,筹备成立福建临时省党部。3月,在老同盟会会员庄希泉、秦望山的合作与支持下,开办鼓浪屿图书馆,秘密办理党务。在重新登记的基础上,吸收黄克绳、庄希泉、秦望山等16人为闽南地区首批国民党党员。同时,创办鼓浪屿光华小学,作为联络同仁、开展革命活动的基地。4月,组建“福建省临时省党部筹备处”。6月8日,中国国民党福建临时党部在厦门正式成立,许卓然与庄希泉、秦望山等被选为执行委员。 民国15年(1926年)1月,许卓然再次作为福建代表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向大会作关于福建党务的报告。是年冬,北伐军入闽,国民党中央改派丁超五接管福建临时党部,并将党部迁移福州,重新筹组,许卓然即卸去省党部执委职务。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到福州后,委任许卓然为福建财务委员会委员,许卓然不就,但仍尽力协助筹划财政及军费开支。何应钦采纳宋渊源意见,收编福建各部民军为新编军,许卓然极力反对,却无法制止。 民国16年(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在全国发动“清党运动”。新编军政治部主任冷欣罗织许卓然、秦望山“清党不彻底”罪名,许卓然被迫避往上海。 三 在从事革命活动过程中,许卓然认识到:兴办教育事业和报业,对于启迪民智,支持革命至关重要。民国元年(1912年),许卓然在泉州倡设“新民阅书报社”,在厦门创办《声应报》,继续宣传革命,鼓舞民气,拥护共和。“二次革命”时期,《声应报》发挥了声讨袁世凯的窃国行为的舆论作用。“二次革命”失败后,报社被查封,许卓然也被通缉,遂逃往内地。民国4年4月,许卓然冒险回到泉州参与创办《新民周报》。 5月,许卓然与新民阅书社同仁合作,印发宣言,设坛演讲,掀起反对袁世凯丧权卖国罪行的浪潮。民国8年,许卓然卸去第二路军司令职务后,与陈清机筹组“闽南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向南洋华侨募股投资,动工筑路,同时兴办学校。民国13年(1924年)在许卓然努力下,厦门《声应报》复刊,同时又创办《民钟报》、《江声报》,还筹款创办厦门中山中学。 民国18年(1929年)春,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的倡议下,许卓然与秦望山、陈清机等人联合创办泉州黎明高中, 公推著名的教育家梁披云先生为校长。这所高中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界教育界知名人士,巴金、吕骥、张庚、丽尼、卫惠林、周贻白等都曾在黎明高中任教或工作过,一时声誉鹊起,影响很大,成为一个传播真理与自由、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文化中心。 民国19年(1930年)2月,许卓然赴上海协助庄希泉筹措曙光学校基金。之后,又赴漳州与张贞磋商组织民团自卫。5月24日,他应邀赴同安与教导团团长萧叔萱协助整顿教导团、调整与地方关系等事宜。5月25日返回厦门时,在市区太史巷丰镒钱庄门口遇刺身亡,时年4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