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上的一朵黄花——冯超骧
辛亥革命网 2011-07-06 00:00 来源:炎黄纵横 作者:宋友江 查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其深远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束了中国三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也为后来的共产党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广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前奏,七十二位先烈,葬于广州市郊的黄花岗,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由来。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闽籍烈士有20多位,冯超骧便是其中的一位。
冯超骧,南平人,名敬,字雨苍,号郁庄,1886年(清光绪六年)生于延平府南平县城关,其父冯福保,原任延平协营把总,后奉调福州军门,超骧随父来到福州。
冯超骧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孩提时,他与坊间顽童玩军事游戏时,他常被推为首领,舞枪弄棒指挥小伙伴们进行操练,起立、卧倒、匍匐前进,俨然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大将军。
有一次,超骧见到一些清兵耀武扬威随意打人抓人很是气愤,就组织一帮少年在路边等候。不多时,果然见两个清兵外出滋事,超骧一声招呼,众少年呼啸而上,将这两个家伙按在地上痛打一顿,最后还不解气,又把他们推下路边池塘。乡亲们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备他们,还翘起大拇指说他们个个是好样的。
冯超骧10岁入学,他天资聪颖,不但熟读四书五经,还写了一手好字,父老乡亲们都称赞说:“是儿早聪、举止不凡,日后必成重器”。成年后,他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对清廷腐败无能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深感绝望,决定从军报国。他说:“昂藏七尺躯,生此国破家亡之日,当赴战场执锐杀敌。如幸,当立马昆仑,扬国武威;如不幸而玉碎,亦是男子汉大丈夫所为,那里能尹晤读书,作孱弱书生的酸腐态,坐待为奴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