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革命生涯中的五个热点问题

辛亥革命网 2016-02-19 09: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深圳特区报 查看:

孙中山的领袖地位,是靠他适乎潮流的三民主义纲领、爱国若命的救国情怀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奠立起来的。从成立兴中会,到武昌起义爆发,他的人望无人能比。

  一

  问题

  对武昌起义不知情的孙中山,何以被公认为是“辛亥革命的领袖”?

  解答:孙中山的领袖地位,是靠他适乎潮流的三民主义纲领、爱国若命的救国情怀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奠立起来的。

  “辛亥革命,从时间上说,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我的理解是一个较长的时段,武昌起义可以理解为一个节点,或者说是一个‘终点’。”王杰说,我们把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和富强的近代民主革命,统称为辛亥革命。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复杂的世界。武昌起义,实际上就是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引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武汉革命军没有告知孙先生起义的计划,但在起义中仍然高举孙中山的旗帜”。

  王杰说,孙中山的领袖地位,是靠他适乎潮流的三民主义纲领、爱国若命的救国情怀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奠立起来的。从1894年成立第一个秘密革命团体“兴中会”,到1905年组建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再到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从事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运动已有16年时间,他的人望无人能比。

  王杰指出,与其他革命先驱相比,孙中山最杰出的地方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组建了严格意义上的政党“同盟会”,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政党的章程和组织细则都有;其次,他是明确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第一人,也就是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揭橥的“三民主义”;再次,他提出了具体的革命策略,也就是用武装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国。

  “这三方面的贡献,算是鹤立鸡群,无人能望其项背,他是当之无愧的领袖。而他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更令人钦佩。他矢志不移民主革命的道路,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王杰说,在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已经领导和筹划了10次武装起义。从1895年10月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他百折不挠,不断地失败,不断地爬起来继续战斗,愈挫愈奋。“有志者事竟成”,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众望所归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

  问题

  为什么地处内陆的武昌起义成功了,而孙中山领导的南方起义皆失败?

  解答:革命党人南方起义常与会党合作,而会党成员纪律松散,且缺乏明确的民主革命的指引,难以执行起义计划,所以起义常失败;而武昌起义主体是新军,纪律严明,受过较好的军事训练,更主要的还有为民主共和奋斗理念的支撑与激励,所以成功。

  翻开辛亥历史,不难发现,孙中山发动的武装起义都在南方,为什么地处内陆的武昌起义成功了,而南方的起义皆失败?领导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与同盟会关系如何?

  王杰分析,最初的武装反清活动都在南方,是因为领导者、武器和筹款,都是从境外“输入”的,沿海的南方有地利之便。另外,每次起义,革命党人多是与会党合作(后来也发展至新军)。会党是秘密的反清复明组织,但成员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体,纪律松散,家长式领导,且缺乏明确的民主革命的指引,难以执行起义计划,所以南方起义常失败。

  “但武昌起义的主体是新军,纪律严明,受过较好的军事训练,更主要的还有为民主共和奋斗理念的支撑与激励,所以成功。毋庸讳言,领导武昌起义的文学会和共进会,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是明显的。”

  中日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府加强陆军力量,创立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而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向全国传播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同时,很多青年留学国外,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手段,尤以留学日本为多,学习军事的很多。接受了民主思想和军事技能的留学生回到国内,很快在新军中得以任职重用。这些接受过或正在接受民主思想洗礼的新军官兵,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于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王杰说,同盟会在南方发动的10次起义失败后,特别是集全党精英参与的黄花岗起义失利后,同盟会的骨干开始了深刻的省思并付诸行动,一部分人走向内地,发展革命组织。此前于东京成立的“共进会”,与另一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合并,组成“中部同盟会武汉分会”,向湖北新军进行革命思想渗透,发展会员。新军士兵接收新思想较快,以致“除满人官长外”,湖北全军皆为革命党。当革命的枪声响起后,新军一举攻下武汉。著名学者熊十力在记述武昌起义贡献时说:“夫鄂军全体皆成革命党,人人置生死于度外,此段雄壮之气,如何可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