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介入辛亥革命是因利益驱动使(2)

辛亥革命网 2013-08-19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玉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起义之前,列强对中国革命并不是很重视。像日本、英国、法国这些在革命之前和革命党人有过联系的国家,不是打击革命党人,就是利用

  南都:惠州起义之后日本政府对革命党的政策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

  张玉法:惠州起义之后,日本政府对中国的革命运动渐渐失去了同情心。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清廷的宪政运动逐步展开,刚才说了,日本也是一个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它自然也希望中国能够实行君主立宪。而清廷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日本的经验,开始雇佣日本的法律专家和军事顾问,并且派了很多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这也就意味着,日本将越来越为中国所倚重;另一方面,日本的政治领袖们也逐渐年老、保守,而中国的革命党人,则由于留日学生的增加,变得更年轻、更激烈。不少中国革命党人吸收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他们和日本左派人士之间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这让日本政府非常警觉。再有就是,由于俄国在中国东北对日本越来越构成威胁,许多早年同情中国革命的志士,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俄国上面,他们将消除俄国在东方的威胁作为第一要义。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爱国人士也满足于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认为日本可以利用它所获得的强国地位实现它在中国的诉求,不需要再假手于中国革命党人。1906年,日本文部省颁布规则,限制中国留学生活动。1907年,日本政府应清廷的要求,驱逐孙中山出境。之后,在东京的中国革命党人由于同日本无政府主义者的联络日益密切,更是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由于日本政府对无政府主义者采取镇压的态度,所以中国革命党人的活动也受到很大影响。不久之后,《民报》被查封,孙中山及其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等的行动也受到监视。1910年春,孙中山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从美国回国,想重整旗鼓。经过日本时,试图暗地登陆,但是被日本警察得知,不准其在日本停留。孙中山不得已,从横滨去了马来西亚的槟榔屿。

  南都:离开日本之后,孙中山就开始跟法国联系紧密起来?

  张玉法:法国政府和中国革命发生关系,大约开始于1905年。当时孙中山从日本去上海,船泊在吴淞口,有一位法国武官布加卑奉法国陆军大臣的命令去见孙中山。他告诉孙中山,法国政府有赞助中国革命的意向,想了解中国各地革命党人的势力。孙中山告之以实情,并请求布加卑派专员办理调查和联络的事情。当时,布加卑派遣了七名法国武官,由孙中山调遣,一起调查中国各地的革命势力。不久之后,由于法国政府变更,新内阁不赞成过多参与中国革命,布加卑也被撤调回国了。

  1907年到1908年期间,孙中山以越南为基地,在云南发动了几次革命暴动。这些暴动之所以能发生,也得益于法国殖民当局的容忍,他们也想趁机在中国南部扩展法国的势力范围。但当清廷得知革命党人以河内为基地进行革命之后,便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要求驱逐孙中山出境。由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连续失败,法国政府最终也改变了态度,把孙中山逐出了越南。后来孙中山到欧洲,希望能得到法国政府的协助,以便在越南重建基地,也未获得法国官方的支持。

  南都:这么说来,在武昌首义之前,对中国革命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英国、日本跟法国三个国家了。

  张玉法:这都是跟中国为邻的关系。其他的国家,像美国,是同情中国革命的。但也只是同情而已,孙中山大部分时间在美国募款,他希望美国政府或资本家能借款给中国革命党,但人家大都不借———毕竟涉及到两国的邦交,大多数邦交国还是尊重满清政府的,不好公开借款给革命党。而民间资本家也要看政府的政策,不敢轻举妄动。

  总的来说,在武昌革命爆发之前,列强对中国革命并不是很重视。像日本、英国、法国这些在革命之前和革命党人有过联系的国家,不是打击革命党人,就是利用革命党人,并没有真正把革命势力视为中国的希望而予以持久的协助。

  干预或独立:一切视时势而定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基本上外国列强的政策是维持中立。维持中立的两个基本点:一是不借款给双方,二是不出兵帮任何一方。

  南都:武昌起义之后,列强们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张玉法:武昌革命爆发之后,湖广总督瑞澂跑到了汉口租界,找到德国领事,告诉他们,中国又有义和团起义,请求赶紧派兵帮忙镇压。德国领事援引《辛丑条约》中的内容,表示一国不能对中国擅自行动,要求领事团开会讨论。在讨论会上,法国领事侯耀(罗氏)由于是孙中山的老朋友,他了解孙中山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因而对革命党人非常同情,于是仗义执言,说革命党人是要以改良政治为目的,并不是义和团,也没有排外色彩,反对进行干涉。在侯耀(罗氏)的游说下,领事团最终决定中立。1911年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也照会汉口领事,表示承认清廷之前与各国签订的条约,将继续担负外债和赔款,并将保护外国人在华的生命财产及既得利益。各国领事及公使将这些情报告诉了各自国家政府,10月17、18日,汉口各国领事及北京各国公使先后宣布严守中立,并依据国际公法,表示将杜绝武装干涉,也不借款给任何一方。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想保持中立,像日本、德国都是想对革命党进行干预的,但由于各国的反对,最终作罢。

  南都:日本之前是支持革命的,为什么这个时候又要对革命进行干预呢?

  张玉法:前面也提到,日本政府一贯的政策是想助长中国的内乱,以坐收渔翁之利。所以武昌起义之后,日本政府对清廷和革命党人两方都派遣了助战的人员,希望能把事情闹大,从而为干预创造条件,趁机将势力渗入中国内地。早在四川保路运动刚刚兴起时,日本政府便派遣了斋藤季治郎赴长江一带活动。武昌首义爆发时,斋藤便在汉口,也曾派遣专人到上海,协助革命党起事。但是当革命军势力不断扩大时,日本政府便试图进行干涉。1911年10月15日,日本政府致电美国国务卿,表示清政府曾要求日本派兵平乱,因为日本在华利益并未受到严重威胁,各国也没有对此表态,所以暂时不会采取行动。但是,如果革命势力波及满洲地区,日本将不经列强同意便自行派兵前往中国平乱。11月28日,日本外相内田康哉训令日本驻英公使,申明干涉革命、支持清廷的主张。但是日本的主张并不为其他国家所接受,其中,英国政府的立场尤为坚定。英国驻日大使曾三次奉命阻止日本的非中立行动。由于早在1902年,日本和英国签订了英日同盟。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在各方面都要采取一致行动。所以,英国政府的强硬态度,最终使日本政府不敢轻举妄动。

  日本政府干预政策未能获得列强的支持,于是不得不另外谋求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联合革命党,对袁世凯进行打击。日本政府曾派一批说客到上海,试图左右革命党的革命方略。1912年1月8日,犬养毅与孙中山、黄兴在南京临时大总统府会晤,建议联合康有为等人对抗袁世凯,但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孙中山的认可,最终使得日本政府的干涉政策没能实现。之后,日本逐渐与列强协调进行,以谋取自己在华利益的进一步扩大。

  南都:为什么这时候英国政府如此强烈反对干涉?

  张玉法:英国对中国革命的态度,自始至终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武昌首义之后,各省相继独立。英国侨民为继续保持在长江流域和中国南部的商业优势,对革命大多采取同情的态度,英国的外交政策亦随此发生改变。再加上英国对民主共和并没有太大成见,他们也希望中国能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稳定局势。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英国所关注的力量,并不是羸弱的清廷,也不是基础未固的革命党人,而是拥有实力的袁世凯。据说,在武昌首义爆发的次日,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理事会便建议清廷起用强有力人物,镇压革命———这里所谓的强有力人物,实际上就是袁世凯。11月1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曾致电英国外交部,建议政府积极支持袁氏,英国外相格雷于15日回电表示赞成。格雷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真正收拾中国混乱的局面。也正是各国公使,最终促成了南北议和。

  南都:就是说在南北议和过程中,其实外国列强是想干预的?

  张玉法:不是,在大的原则上,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基本上外国列强的政策是维持中立。维持中立的两个基本点:一是不借款给双方,二是不出兵帮任何一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