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亥革命:我们对袁世凯的认识有误读吗?(4)
辛亥革命网 2013-05-15 00:0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危兆盖 查看:
现代性的演进永远是未完成状态,需要世世代代重视并践行的工作。历史总会有遗憾,放眼中国现代史,没有哪一个现代性事件是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中心或重心。辛亥革命完成了它那个时代赋予的使命,后辛亥时代的问题需要后人予以解答。新文化运动以思想革命推动政治革命,看似补课,其实也是对辛亥革命的深化与发展,更蕴藏着对新的现代性路径的探寻。此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引介、传播便孕育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读书报:到今天,辛亥革命已经满百年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我们今天又该如何看参与到辛亥现场的那一代人?
马勇: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年了,那一代人现在也都不在了,相对说来我们今天应该能够比较从容地讨论这段历史了。用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我个人比较认同以“温情和敬意”来观察那一代中国人。尤其是革命党人和孙中山,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排满坚持革命殊为不易。特别是到了最后关头,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驱逐鞑虏”不再提,而代之以“五族共和”,致力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这是何等胸怀?!至于清廷,到了最后知进退,不与历史潮流相悖太远,没有选择殊死抵抗,应该说也需要勇气。至于立宪党人、新军、袁世凯、段祺瑞,甚至还有那些后来沦为宗社党的满洲贵族,其实仔细想想也都有值得感念的地方。即便是宗社党,他们毕竟在大清王朝终结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对体制的忠诚。这对有清两百多年的历史而言,也是一道值得注意的风景。
读书报:这好像很有一些人本情怀了。那么,我们今天纪念辛亥,纪念什么?又该如何纪念?
郭世佑:不管你是否重视,是否感恩,我们都是这场革命的消费者和受益者。正是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腿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可以为思考和为走路而准备着。
纪念什么?我以为不妨通过纪念辛亥先烈的亡灵,缅怀他们为国为民的情操,追思他们浴血奋战的业绩,凝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70年前,老同盟会会员林伯渠曾感叹:“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至于怎么纪念,首先,史学研究者不能带头搞历史虚无主义,把“告别革命”的现实情怀带进近代史研究,随意菲薄辛亥先驱的业绩。其次,既要通过继续挖掘与解读资料,借助于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拓展研究领域,还应给广大读者提供平实可信和简洁流畅的通俗作品,帮助民众清理历史的是非、主次与成败得失,把握辛亥革命的进步本质,而不是只顾迎合读者的口味,拼凑历史快餐。如今且不说一般读者,即便是近代史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也有那么一部分对辛亥革命了解甚少,顶多就知道中学、大学教科书和宣传话语提供的那些东西,这就值得关注。今年北京某重点研究所招收博士生时,导师组为了在面试考生之间适当拉开距离,就问: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意义?结果是考生高度一致,都在背诵中学教材的三段式“定论”:政治上如何,经济上如何,思想文化上如何。北京某重点院校的法律史博士点面试时,请考生谈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指哪“三民”,竟出现乱猜的现象;导师再问“辛亥革命”一词如何英译,多数不知道,有的则说“有好几种翻译”;当导师再问有哪几种,能否举出一种时,考生才说“不知道”。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广大读者与公民,都不要白费辛亥先驱的心血,要尽快弥补民权政治之课,明确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向民主、法治的目标迈进。只有这样,才不致辜负辛亥先贤的流血,才能为辛亥先贤的革命理想搭建好实现的平台,切实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章摘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10月12日第05版,作者:危兆盖,原题:《辛亥那一年 一问二问三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