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无法告别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瞭望》 作者:刘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虽然想告别辛亥革命研究,但章开沅反对“告别革命”的观点,“十年之前,在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我曾经声明告别辛亥革命”,章开

  “改良也可以是革命”

  《瞭望》:费正清所编《剑桥中国史》把晚清政府和晚清社会说成是“1949年前一百五十年或二百年内中国出现的最有力的政府和最有生气的社会”。你如何评价?

  章开沅:清政府在庚子事变后,进行了十年新政。内外推动让它不能不变革。但不能说晚清政府与社会是“最有力的政府和最有生气的社会”,其后还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等。过去研究者对晚清的新政否定得太多,说新政是假的,这些也应该给予修正。

  晚清的立宪运动与地方自治是政府主导的,现在看来,做得非常认真。出洋考察大臣的日记与报告要比现在一些官员出国考察的成果高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从圈地运动、海外掠夺中获益,多半从民生企业崛起。后发展国家一般从国防工业开始近代化,先进国家走在前边,后发达国家移植其技术以至制度,回顾历史,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是这样走出来的。

  晚清社会还出现了新兴阶层,就是绅商。他们的组织——商会在清末民初表现得非常活跃。“商而优则仕”,晚清政府还给他们加官晋爵。张謇是上海的绅商,进士出身有才学,是真正的“儒商”。这一新兴力量是很有生气的,在历史上起了作用。

  立宪比君主专制制度更好,这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主要观点。这是梁启超提出的,后来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立宪运动就这样沸沸扬扬地开展起来,宣扬立宪的书籍成为畅销书。清政府想走立宪这条道路,但又走不了,它没有这个本事与能力,最终就以垮台收场。

  《瞭望》:李泽厚提出“告别革命”,学术界也有重新评价辛亥革命的思潮,“改革是常态,革命是非常态”,有人认为改革在妥协的状态下渐次演进,付出的社会代价较小。今天,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章开沅:改革是常态,不是所有的社会进步都要以革命的形式进行,这一点是对的。但改良也可以是革命,它可以体现质的变化。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革命,它甚至比辛亥革命流血更多。

  “告别革命”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要人们以平常心对待革命。我之前提出,革命是手段,不是目的,革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文革”时提出不断革命,造成了中国的大灾难。李泽厚提出“告别革命”,也是痛定思痛的产物。

  另外一位学者邹谠则提出,“革命是告别不了的”,革命的因素存在,就会产生革命。是否能告别革命,并不是人为的决定。

  改革是常态,这句话没有错。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和平方式过渡。回顾历史并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来革命。孙中山辛亥革命后,想告别革命,从事铁路建设。但他告别不了,二次、三次革命,最后“革命尚未成功”。

  “更重要的是人民地位的变化”

  《瞭望》:辛亥革命是一次妥协的革命,如何评价清末立宪派,他们既是历史的创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章开沅:从历史事实来看,真正的革命者其实很少。参与革命的绝大多数是革命的裹挟者。当时的社会并不具备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这样就只能以妥协告终。

  辛亥革命前,国内的报纸都掌握在立宪派手中,他们思想与康梁相通。当时革命出版物发行不畅通,这种情况下,立宪派做了大量的启蒙工作。他们本来反对革命,但结果是“热脸碰上冷屁股”,清政府腐败难有作为,这就难以符合人们的期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