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专家 不同视角回顾百年历史(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瞭望》 作者:刘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约请国内近代史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还原与解读历史,为转型期的中国公众提供启示。 ,辛亥专家

  政治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限制绝对的最高的权力,要让人民有权。但清政府恰恰没有作出这方面的实质努力。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还搞了“宪法信条19条”,清政府还是不忘要保证清王朝万世一系。

  雷颐:1898年,甲午战争战败,人们认识到政治体制要进行改革。康有为提出来维新,要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机构,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有的人问康,“你不是最反对科举吗,现在怎么不废除科举?”康答,“我们现在提出来就是断了天下读书人的路。”

  这说明维新变法都是体制内的,最温和的。慈禧如果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的话,辛亥革命不一定发生。

  张海鹏:客观来说,清末新政比百日维新力度还要大些。编练新军,修订法律,出台若干推动公司发展的律令条例,废除科举办新学,等等。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7年呈交政治考察报告:提出成立内阁,内阁总理大臣领导行政,取消军机处。但其前提是皇位永固,所谓大权统于朝廷。

  慈禧太后说,内阁你们要搞就搞,就是军机处不能撤。这样就把政治考察报告根本否定了。革命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

  《瞭望》:如何客观评价清政府新政?

  雷颐:认为辛亥革命之前满清的改革是向前走的,社会呈现着朝气,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现代化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每次都很被动。1872年李鸿章提出修建铁路,经过17年之后,1889年最高当局才同意。电报、铁路这些没有涉及到政治改革,而且还是很有好处的事情都很难实施。这些都是不需要有远见的政府都可以作出的百益无害的决定。

  张海鹏:说清末新政期间中国社会欣欣向荣,这是片面的观察。庚子赔款4.5亿两白银,每年需要付出本息1800万两,最终都分摊在老百姓身上。实行新政、练兵、办新学堂也要摊派,这就使民怨沸腾,各地民变甚多。清末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楚,这是真实的历史现实。

  杨天石:我不同意把清政府的改良评价过高。满清是个非常腐朽的王朝,派出去的大臣都是昏庸迂腐的官僚,他们考察回国后连考察报告都写不了。晚清的地方官吏出洋的也很多,他们不懂外文,缺乏现代知识,考察效果值得怀疑。

  我们过去把清政府的新政贬低得一无是处是不正确,但是把新政过分抬高也不对。我认为清政府的新政要肯定,在几个问题上迈的步子比较大。但是认为沿着新政往前走,革命没有必要了,这一观点我是不同意的。

  关于“妥协和不彻底”

  《瞭望》:在历史教科书中,常用“妥协和不彻底”来形容辛亥革命。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妥协性?

  杨天石:孙中山不是不想打到北京。他清楚:“打到北京才能建立共和的坚实基础”,胡汉民曾劝孙中山留在广州练兵准备北伐,但孙中山拒绝了。他要求胡和他一起去江浙前线。他认为,袁世凯虽不可靠,但要利用袁世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将来袁世凯如果学满清干坏事,再去推翻他比推翻清政府更容易。后来的历史证明孙中山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从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才80多天,浙江杭州从起义到攻下总督衙门才几十分钟。所以辛亥革命是代价最小、对社会破坏较小的一次革命。革命胜利后对清政府有“优待条件”,故宫、颐和园还让他们住着。这个小的妥协无伤大局,换来的是两千多年帝制的推翻,换来的是全国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张海鹏:有些人说辛亥革命是妥协的产物,不是斗争的产物,这些说法不是完全正确。辛亥革命首先是武装起义,是打出来的。汉口、汉阳保卫战都打得相当惨烈。攻下南京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由于清政府众叛亲离,大规模的战争没有发生。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是很好,资产阶级力量也不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就面临财政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为达到推翻清廷的目的,南方革命军与袁世凯进行了和谈,促成了宣统皇帝退位。

  汪朝光:政治是理想的,更是现实的,既然如此,政治也就难免妥协。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能够审时度势,以适当的妥协使得清王朝退位,建立共和制,无论其以后的发展如何,在当时情况下,自有其意义。

  从辛亥开始的历史任务

  《瞭望》:孙中山临终时说“革命尚未成功”,经过这100年,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有些还没有完成。

  杨天石:按孙中山的观点,辛亥革命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不是文章,句号是表示这一句话我写完了。孙中山说“同志仍需努力”,是要做好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振兴中华,彻底消灭军阀,消灭专制制度。

  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离振兴中华还有一段距离。孙中山做的文章和我们如今做的文章,从振兴中华这个角度来讲是同一篇文章,毕竟中国的民生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当然民族问题早已解决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