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六十年话沧桑:新中国后30年站在前30年的

辛亥革命网 2009-07-01 00:0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记者 王广 王建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家小传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研究专家。中国史学会原会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复旦大学团委

 

 

记者 朱高磊/摄

 

共和国六十年话沧桑:新中国后30年站在前30年的基础上

——金冲及研究员专访

 

不能把“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

  记者:金先生您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解读,存在着革命模式与现代化模式两种理路,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解读模式的?“革命”与“现代化”,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中,是不是构成一种分离式对立的关系?

  金冲及:革命模式和现代化模式问题,在近代史领域里面,很多人谈过。我不赞成是革命模式还是现代化模式的提法。因为这样等于把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了——是要革命,还是要现代化。

  实际上,所有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后能够实现现代化。而为了实现现代化,在近代社会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要革命,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在十五大报告里,江泽民同志有一个说法,他说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在某种程度上讲,前一个任务是革命的问题,后一个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是说革命是为实现现代化创造必要的前提。历来,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以及中国所有的先进分子,他们讲振兴中华,目的都是希望中国能够走向现代化,顺应时代的潮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当时面对的情况是封建势力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能够用温和的,而不是革命的办法吗?实际上做不到。尽管做不到,但在一开始的时候,还都想试一试,能不能用温和的办法来实现现代化。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毛泽东在《湘江评论》里也讲要实行无血的革命。让千百万人起来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哪里是容易的事,不是万不得已,谁会去走这样的一条路?

  关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有这样一类说法:国共之间为什么要打起来?一次是大革命后的十年内战,一次是解放战争。为什么要打?不打对于和平建设不是更好吗?实际上从共产党来讲,在大革命的时候,是真心诚意希望国共合作的,甚至在“四·一二”大屠杀前夜,很多人还抱着这样的希望,以后还认为武汉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但是,国民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大屠杀,问题是这样尖锐地摆在面前: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抗?很明显,不能坐以待毙,只能起而抗争。这实在是不得已的。抗战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确实也是希望和平,但蒋介石认为优势全在他那里,他还有美国的支持。蒋介石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是何应钦提的,两到三年消灭共产党;一个是陈诚提的,半年消灭共产党。结果,蒋介石接受了陈诚的方案。这两个方案都是要消灭共产党,他要消灭你了,你怎么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化是目标,革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那个阶段不得已才采取的手段。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清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一些人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那么革命是不是就是对这些人的全部否定呢?并不是这样的。这里面有许多人是爱国的,他们希望国家现代化,他们从教育、实业这方面来努力,但这不能解决问题,这条路走不通;但他们出于爱国的愿望所做的工作还是要肯定的,尽管他们在那时候不能指明中国真正的出路,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