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文化“走出去” 细节是关(4)

辛亥革命网 2011-04-08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段欣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08年春节,中国侨联正式启动“亲情中华”海外慰问演出活动,并定下了“3年演出100场”的实施目标。现在三年过去了,这一目标是否如期实现

  如果说谈到未来的打算,我个人认为首先是认识要上高度。若只是把“亲情中华”活动作为一个演出项目、一个联谊项目来抓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发展空间和潜在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一定要与国家对外交往的战略大局相结合,要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相结合,要与提高国家软实力相结合。

  从实际工作来讲,就是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大影响。第一条途径是中国侨联要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各省级侨联,甚至地市级侨联参与到“亲情中华”活动的组织和筹办中。我们特意编制了《活动指导手册》、《VIS形象识别规范手册》和《活动应急手册》,使相关工作一目了然,各地方侨联干部能够快速独立组织筹备“亲情中华”活动。

  第二条途径是我们准备在“亲情中华”活动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工作方面挖掘潜力。虽然之前我们的活动都有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成分,但面对海外侨胞不断高涨的文化需求,还是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所以我们计划在社会化和市场化工作方面挖掘潜力,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去尝试突破工作中存在的瓶颈,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组织活动。比如我们近期就将“亲情中华”活动与一位美国华侨自驾飞机环球飞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还与北京金帆艺术团的青少年中外交流活动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不过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循:一是坚持活动的公益性;二是不能过多地增加侨胞的负担。

  第三条途径是要在海外文艺巡演取得良好品牌效果之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拓展活动的内涵,借势开展海外华文教育、侨胞青少年寻根问祖、中华优秀文化主题展览展示等一系列的“亲情中华”主题活动,将“亲情中华”打造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影响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交流品牌。

  总之,我们将根据世情、国情、侨情的新变化和新需求,把“亲情中华”放在党和政府对外交往的总体战略和思路中,充分发挥侨联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培育更大的成长空间,不失时机地在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推动全局。

  记者手记:文化“走出去”细节是关键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如何适应世界、世界如何适应中国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我国近些年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对外传播的主要原因。

  对外交流、对外传播工作能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交流方式、表达方式能否与国外民众的习惯相匹配。以“亲情中华”为代表的海外文艺巡演模式,以侨为桥,真正走入海外民间,在欢乐、喜庆、热闹的氛围中,用文化和艺术表达我们的友善,以较少的投入较好地实现了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的效果,不失为我国对外交流、对外传播工作的一个优秀范本。

  更难得的是,在记者专访的两个多小时中,乔卫讲谈得最有兴致的不是那些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而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个个真实而生动,包含着亲情与友谊的小故事、小片段、小细节:那些重新拾回“人民演员”感觉的“大腕”明星,那些比正式演出时间还长的联欢活动,那些出钱出力却把主桌席位让与长者的新华侨,那些一个城市停留绝不超过三天的“硬杠杠”……

  正是这些小故事、小片段、小细节,让记者明白了“亲情中华”能够始终保持真挚、朴实、亲近的整体氛围,能够得到侨胞的欢迎和外国民众的认可的真正原因。

  而乔卫生动的讲述,更让记者感受到,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超越了普通工作的范畴,将一种真挚的个人感情,或者说是强烈的事业心,融入到了“亲情中华”活动的成长中。在此,记者也衷心祝愿“亲情中华”未来能够在我国对外交往的大战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祝愿乔卫和他的同事们所致力的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人民网记者 段欣毅)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