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文化“走出去” 细节是关(2)
辛亥革命网 2011-04-08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段欣毅 查看:
最大的特点是“亲如一家”
人民网:您刚才谈到了组织这些活动资金投入的问题,搞海外演出会不会很花钱?
乔卫: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侨联属于民间团体,在经费方面本来就不宽裕,所以我们在策划“亲情中华”时,就十分注重经费问题。
在我们想象当中,搞海外演出肯定会比在国内搞演出多花很多钱,但如果把帐掰碎了看,情况就未必了。
首先,我们的演员没有出场费。“亲情中华”的定位是一项纯公益演出活动,所有演员,包括所谓的“大腕”演员,参加演出都是不拿报酬的。而且我们团组的活动有一个特点,即除了正式的演出以外,还会在许多非正式的聚会场合安排一些即兴的联欢演出,所有演员都要上。有时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联欢演出比正式演出时间还长。因为即使是“大腕”演员在这种场合也很随意,观众会不断地用掌声要求返场,而演员们则都一一应允,直到观众满意为止。包括这些的额外演出在内,演员们都是分文不取的。
人民网:这样的演出经常会有吗?
乔卫:是的,这样的演出很多。正式和非正式演出基本上会达到1:1的比例。一些在国内商业演出出场费动辄以十万计的演员参加我们的团组,私下里说:“和你们出来,又让我们找回了‘人民演员’的感觉。”
另一块相对集中的花费是团组的食宿行。现在我们团组的往返机票一般由国内承担。这也是一般参加国际活动的惯例。落地之后团组的费用则是当地侨团通过市场化运作的票务收入和在自愿基础上的赞助来解决。
这里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所有演职人员一般都坐经济舱,不允许带助理、化妆师。所有行李,除了大型节目的演出道具会有工作人员帮忙以外,都是自己拿。包括一些在部队里面级别已经到了副军级的演员也都没有例外。
需要说明的是,落地后的花销虽然不是由我们负担,但为了减轻负责接待的侨团的压力,我们也规定了两条“硬杠杠”:第一,一定不会是由一家侨团独自承办,这一方面是为了分散承办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侨团之间创造了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和机会;第二,团组在一个城市停留接待绝不超过三天,且不住五星级宾馆。
所以如果把账本掰碎了,就会发现我们的花费是相当低的,有时一个团组外出巡演十多天的全部费用,可能还不及国内一个一线演员唱一首歌的出场费。
我们的原则是,能不花的钱,一分也不花。这既是经济原则,也是真正体现“亲情”的工作原则;既可以节省活动经费,也可以为侨胞营造亲近、友好、活泼的团队氛围,有利于活动的持久开展。有侨胞和我驻外使领馆的同志就给我们说,你们组团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如一家!”
能够得到这样评价,作为侨联的工作者来说,心里相当温暖。这一方面是我们的具体工作得到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侨联的宗旨得到体现。
可能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原则替我们把关,我们才能在人、财、物短缺的逆境中得到发展。目前,我们几乎每天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侨团的邀请、咨询或建议。
说到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我们的海外侨胞遍布世界各地,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的侨团都有实力承办巡演活动。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华人社团,经济实力并不强。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有时我们也接到他们发出的邀请,如果了解到当地侨胞的需求确实很强烈,我们也会想办法筹集经费组团去巡演,落地后的主要费用也都由我们来承担。
最好的礼物是亲情与问候
人民网:在您刚才的讲话中,我发现您多次提到“亲情”、“亲如一家”这些词,而你们的活动名称“亲情中华”也包含“亲情”这个词,能介绍一下为什么侨联会选择以“亲情牌”作为整个活动的主题吗?
乔卫:你问的意思我明白。不过我们从没有想过把与侨胞的亲情当做一张牌来打。
我是2009年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后来到中国侨联工作的,此前是在北京市侨办当主任。“亲情中华”活动是2007年底决定立项启动,2008年春节正式展开的。当时这方面的工作是由我们的董中原副主席负责分管。我没有亲历当时的决策过程,只是后来分管文化交流工作后,多少了解到一些情况,简单向你介绍一下。
选择“亲情”为我们的活动命名主要是有这么几个考虑:
第一,我们侨联是侨胞、侨眷联合起来的人民团体,能走到一起靠的就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这份亲情。侨胞们都把我们称为他们的“娘家”。“娘家人”走出去,自然亲情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