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文化“走出去” 细节是关
辛亥革命网 2011-04-08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段欣毅 查看:
原题为:人民网记者手记:文化“走出去” 细节是关键——独家专访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
【人民网编者按】为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减少由此带来的隔阂与误解,我国近年来不断推动文化“走出去”,并为此尝试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尽管我们每次都抱着诚心和善意,但并非所有的尝试都尽如预期。中国侨联从2008年起开展的“亲情中华”活动,将慰问海外侨胞与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不仅受到侨胞欢迎,也获得海外主流社会的接受与认可。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或许能为全面破解文化“走出去”难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
人民网北京4月7日消息 2008年春节,中国侨联正式启动“亲情中华”海外慰问演出活动,并定下了“3年演出100场”的实施目标。现在三年过去了,这一目标是否如期实现?活动的整体效果如何?未来将如何开展?人民网日前就相关问题独家专访了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
中国经济成就让西方社会重视中华文化
人民网:乔副主席,今年春节前后,中国侨联又派出了文艺演出艺术团赴海外巡演,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
乔卫: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侨联共组派了4支“亲情中华”艺术团和1支“五洲同春”艺术团赴海外巡演。“亲情中华”艺术团在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匈牙利、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共巡演25场;“五洲同春”艺术团在美国的旧金山、牡丹市、雷诺市、拉斯维加斯、圣地亚哥、洛杉矶等6个城市共演出8场。
今年,全国侨联系统派团组共10余个。除了上述这些中国侨联本部的派团以外,另外还有广东、福建、浙江、云南、湖南、辽宁、新疆等十几个省区的地方侨联组织,也在春节期间陆续派艺术团出去演出。
人民网:您刚才提到了“亲情中华”和“五洲同春”两种艺术团,并且我还注意到它们都安排了到美国的行程,这是为什么?
乔卫:“亲情中华”和“五洲同春”都是中国侨联从2008年正式启动的文化交流品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所面对的观众不同。
目前,海外对中华文化的需求大致来自两大群体。其一,是华侨华人群体。他们虽然长期身居海外,但祖(籍)国的传统文化,仍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渴求的精神甘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许许多多中国人走出国门,选择在海外学习、工作、定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约有数千万人。这一群体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其二,是海外的当地社会群体,更通俗点说就是“洋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与西方国家的相对低迷对比明显的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的经济成就随之带来的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浓厚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中国,在一些“洋人圈”的聚会里,现在很时髦的就是能讲一些关于中国的事。很多美国政要,现在都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在一些竞选场合,他们甚至会通过唱中文歌来拉选票。
我们两个文化交流品牌,就是针对这两个不同的群体而设计的。其中,“亲情中华”主要承担慰问侨胞的职责。“五洲同春”则主要面向“洋观众”。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侨胞所喜爱的语言类节目,我们一般就不安排到“五洲同春”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歌舞类节目。我们发现,民族味越浓的节目,越能引起他们的喝彩。为什么很多可能连大多数中国人都接触很少的民族歌舞却能打动西方观众,想必就是靠艺术本身的魅力。
另外,“亲情中华”一般是小型团组,是一项贯穿全年的常态化活动;“五洲同春”则因为是大型的综艺性表演团体,对资金投入、组织协调以及节目的艺术水平要求都比较高,所以目前只在春节期间举办。因此,表面上看两个艺术团都在美国演出,但实际上承担的功能、面对的观众并没有重复。
不过,从今年演出的情况看,由于“亲情中华”和“五洲同春”在海外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大,很多当地社会的外国民众也来观看“亲情中华”的演出。越来越多当地民众把它当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我今年带领“五洲同春”艺术团访问期间,还去看了一场“亲情中华”艺术团的表演。让我感觉非常很震惊的是,在八百人的会场中,演员没有什么“大腕”,但在会场中往来穿梭的中国人、外国人,男士、女士全部是着正装或晚礼服出席。要知道,海外华人一般也就是回国参加重大活动时才着正装,而美国人平时的生活更是相当随便。所以,在这样的场面在美国是难得见到的,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华文化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