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促成“睡狮醒来”

辛亥革命网 2016-10-28 10:27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欧阳春艳 查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身在武汉的英国人伯纳德·阿帕德用日记记录下每日所见所闻。昨日,这本105年前的珍贵日记回到它诞生的地方。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身在武汉的英国人伯纳德·阿帕德用日记记录下每日所见所闻。昨日,这本105年前的珍贵日记回到它诞生的地方。

  将这本日记带回武汉的,是62岁的英国女士詹妮弗·蔡尔兹。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伯纳德·阿帕德是她的舅外祖父,她刚在英国将他的这本日记辑录成《睡狮醒来》一书出版。因为“英国威尔士周”的契机,蔡尔兹第一次来到中国,并且把这本日记带回到舅外祖父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武汉,她认为“这真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伯纳德·阿帕德先生

  1897年,24岁的伯纳德·阿帕德从英国辗转数月到达中国。1904年前后,他开始在武汉担任汉口博学书院创办者杨格非的助手。“他主要负责汉口博学书院,也就是今天的武汉四中的基建工作,其间他写了很多工作日志,并寄回英国给家人看。”詹妮弗·蔡尔兹女士拿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向记者介绍,“上面有建校时用了多少材料,学生有多少人等等,非常详细”。

  除了将每日工作和生活记录下来,伯纳德·阿帕德也很喜爱摄影。詹妮弗女士说:“家里还有很多舅外祖父的日记,但是比较零散,只有辛亥革命期间的日记是很完整的;他拍了很多武汉的照片,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时间、事件的标注。于是我专门把能与日记对应的15张照片挑选出来,放进了书中。”

  记者昨日看到,阿帕德的日记是从1911年10月13日开始记录的,那正是辛亥革命爆发后3天,日记的截止日期是1912年1月13日。其中,文字内容主要是记录辛亥革命爆发后,阿帕德与同事们住进了英租界,并四处抢救伤员;而在阿帕德拍摄的图片里,燃烧的汉口、参与辛亥革命的士兵、路上飞奔的老百姓等等,都有清晰呈现。

  “这片土地和人民正在面临巨变……我们应该集中每根神经,在这个中国的中心城市做好自己的工作。”阿帕德在日记中多次写道,武汉和中国的变革意义将十分深远。

  辛亥革命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辛亥革命期间,国外人士通过期刊、文章、书信、日记、著作等形式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记录,这对研究辛亥革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詹妮弗·蔡尔兹女士 记者彭年 摄

  我们见证了起义开端

  1911年10月13日,星期五

  人们长久以来预期将要发生的革命已成事实,正影响这座重要的经济中心。来自城外的报道显示革命同样正在影响这个帝国的其他城市,然而与外界电讯交流隔绝使得我们无法核实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周二晚,我看见一股浓烟从武昌城城墙外升起,距离我们大约7英里远,在长江对岸。当时我们就想,对岸一定出事了。因为此前一两天已经有人见到革命者的身影,且总督已经开始忙着部署撤退。次日一早,我们便听说我们见证了反抗的开端,烟雾来自士兵们放火烧了他们的营地。

  自那以后,事件发展势如破竹。周三晚,斯帕汉姆采访了英国总领事,结果便是我们的夫人,包括我们,都被安排进入为外国租界专设的避难区域,我和诺特护送女士们前往汉口,但是沿途景象显示麻烦尚未解决,路上十分安静,中国人的店铺关门歇业了。武昌仍可以看见大火熊熊,断断续续的微风中,可以听见城内交火的声音,声音多来源于步兵部队,不时伴随着几声沉闷的枪响。

  第二日清晨不到6时,我在长江江滩看见一群编队的士兵匆忙上岸。我被告知他们是保皇军,得到命令撤出前往汉阳,前去“平叛”。他们得到许可穿越租界区,并且已经行进了约20英里。他们有四队,有一部分人看上去衣装整洁,但神态疲惫,他们已经战斗了一天半,且两日没有进食了。

  我们四人在早餐前返回到博学书院,女士们可以收拾些衣物。我取回一份早报,上面登载了革命党人发表的公告。当日,学校里正常上课,但是我们不允许学生离校,除非他们的家人前来探望或者接回他们。

辛亥革命爆发后,市民匆忙从街上跑过

  美国领事和一艘炮艇的指挥官试图将美国公民送出城,然而没有一扇城门能被打开。一个中国人凑近城门上的洞,想一探城外的状况,然而他失败了并且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白天里,我们看见大量黑烟密集地从武昌城里升起。晚些时候我们得知烟雾来自总督的衙门,衙门全部被烧毁,燃烧持续了数小时。

  (翻译:记者刘舒)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