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见蓉:作家的文学自觉和担当成就《铁血首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10-12 00:00 来源:三峡日报 作者:韩永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9月27日,湖北省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在武昌举办我省“向辛亥革命百年献礼——长篇历史小说《铁血首义路》和

  依然是周波,告诉我“武昌首义”纪念馆红楼副馆长王兴科的电话。通过他,我拜访了熊秉坤先生的儿子、80岁高龄白发苍苍的熊辉先生。当熊老得知我忝列武汉作协签约作家的时候,他的激动、他的热情,让我看到了一个武昌起义亲历者后代对用文学作品反映那段历史的期待。熊老给我讲他父亲的轶闻趣事,比如熊秉坤撞倒洋人,踢倒祖宗的牌位,与革命者做结拜兄弟,这些都写进了我的小说。熊老又介绍我认识了炮八标刘裕海的孙子也是“武汉通”刘谦定先生,还把他所认识的数十名武昌起义亲历者后裔的电话号码抄与我。他引领我重走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旧址,带着我平生第一次登上起义门。这份信任和期待交汇成一股暖流,冲决了我的退路。

  我与刘谦定先生从未谋面。他身患重疾,远居青山。尽管如此,电话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印证武昌起义的每一处旧址。

  我在省图书馆办了四张借书卡。在浩瀚的书海里,我“遇见”了武昌起义亲历者写下的四本回忆录。书很薄,却像汪洋中的四盏航灯,成为我写作中最坚强的依靠。

  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我遇见了省图书馆的女管理员沈东。在她管理的资料室里,我每找一份资料,她都帮我扫描复印。让我对汉口的码头文化、对辛亥革命志士的生平长相有了准确的认识。

  在这期间,我还遇见了武汉作协第八届长篇小说笔会。笔会虽然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却使这部小说走上了正式创作日程;长江出版集团的门户网站“现在网”的小说大赛,使我每天马不停蹄至深夜,边写边上传。与读者友情互动。使小说仅用了5个月即在亢奋中顺利完成。

  记者:辛亥革命的“人物”浩如烟海,你为什么选择一个小小的“正目”作为历史的主角?

  望见蓉:刚才著名评论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樊星先生在评价这部作品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铁血首义路》的成功,再一次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前进的真理群众创造历史。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小人物”也可以挑大梁。

  武昌起义从1903年吴禄贞在武昌花园山脚下播下第一颗革命火种,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准备,到1911年10月10日成功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从而改写了孙文先生领导的前十次起义失败的纪录。一个维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如多米诺骨牌走向了坍塌。武昌作了首义之区。这里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太多的偶然。

  诸多的必然因素中,我认为应该包括张之洞在武汉实行的洋务新政。编练新军,大兴教育,废除科举,鼓励出国留学,使大量有革命觉悟和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进入军营成为可能。全国的新军领袖都是从湖北新军出土的。这为后来全国革命一呼百应做了准备。张之洞办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为旷日持久的阳夏保卫战提供了充沛的武器给养,从而有力地拖住清兵主力,使全国17个省市的反正有可乘之机。还有清政府以宪政为幌子维持国将不国大厦将倾的国势。当时仅汉口就有英俄德法日五国租界。国家在维护主权上都已没了发言权。当时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向四国借款风波向民众贷款失信于民也导致国内动荡频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武汉的码头文化,武汉人的火炉性格,争强好胜,敢为天下先,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民风作基础。

  偶然的因素包括四川保路运动从湖北抽调大量新军,使当时据守在武汉的革命军有以少胜强的可乘之机。孙武制造炸弹失事导致起义的内幕外泄,彭刘杨牺牲。造成了反是死、不反亦是死的局面。而在此时,革命党人是群龙无首。或死(刘复基),或逃(蒋翊武),或伤(孙武),或远在海外和香港(孙文和黄兴)。革命党的起义热情可以说达到了一触即爆人人自危的关头。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是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三棚正目(相当于现在的班长)熊秉坤勇敢地站出来,“假传圣旨”号令起义,从而实现了百年前的那一声枪响。小人物也可以成就大事业。只要你敢于担当,总有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对我触动很深的体会。

  (转自三峡日报百年辛亥与宜昌作品版 2011-10-10)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