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见蓉:作家的文学自觉和担当成就《铁血首义

辛亥革命网 2011-10-12 00:00 来源:三峡日报 作者:韩永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9月27日,湖北省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在武昌举办我省“向辛亥革命百年献礼——长篇历史小说《铁血首义路》和
 

  专访宜昌籍作家、《铁血首义路》作者望见蓉

  9月27日,湖北省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在武昌举办我省“向辛亥革命百年献礼——长篇历史小说《铁血首义路》和《武昌首义家》首发式”。出席首发式的作家、评论家、出版界人士100余人,对两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评价望见蓉的长篇历史小说《铁血首义路》的成功,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文学自觉和担当”,为我省的文学宝库增添了精品。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方方,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著名评论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樊星等,都对望见蓉和她的《铁血首义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为此,记者以老乡的身份对望见蓉进行了专访。

  望见蓉出生在秭归茅坪,因为葛洲坝工程而举家迁往枝江。她从一名教师而成长为公务员,因为心中有一颗文学的种子而有幸进入湖北省作家协会机关工作,成为武汉市作协的签约作家。她的文学处女作在本报副刊“西陵峡”发表,其后有很多作品都由本报推出。她说,是“西陵峡”副刊为她的文学梦提供了成长的空间。记者同她就《铁血首义路》的创作进行了对话。

  记者: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评价你的《铁血首义路》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文学自觉和担当”,这个评价定位很高,你作为一个进入武汉的“外来者”,怎么会有这样的“文学自觉和担当”?

  望见蓉:这是一场革命与一个世纪的约定,也是一段历史与一部书的约定。

  我一直以为武昌起义是武汉的特产、武汉的名片。我想说,我深情地爱着武汉。对于一个亲近文字的业余写手,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爱,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这个城市的心声,书写这个城市最动人的故事。我2004年6月从枝江市委组织部调入省作协,我怀揣着一颗文学的种子来到武汉这个大都市。尽管我是省作协机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从事的工作与原来公文写作的工作性质并无多大的分别。但是,我潜意识里,包括局外人眼里,武汉对我的接纳仍然是冠以了文学之名。

  来到武汉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触摸武昌起义。那时,除了对武昌起义英雄的景仰和对这段历史的膜拜,我并没有要创作一部反映这样一场巨大革命史实的长篇小说的奢望。这场让中华民族走向一个新时代的革命不仅历史过程错综复杂,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对我是一个课题,同时对于长篇小说的写作技巧也缺乏实践。直到2008年我顺利出版长篇小说《爱情斑马线》,并于2009年获湖北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完成了第二部反腐长篇小说《如影相随》,在起点中文网首届全球写作大赛中,从参赛的7万多部长篇小说中入围三十强。此时我发现自己写长篇小说的技术已有了比较成熟的准备。于是我对“武昌起义”这个庞然大物有了触碰的勇气。

   在我担心名花有主的时候,我幸运地发现他还站在原处等我。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场革命与一个世纪的约定,也是一段历史与一部书的约定。我们之间的这种约定,是心有灵犀的必然,也是命中注定的偶然。

  记者:你刚才谈到,“这场让中华民族走向一个新时代的革命不仅历史过程错综复杂,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对我是一个课题”,你又是怎样一一破解开这些难题的?

  望见蓉:我很幸运,在我着手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过程中,我有无数幸福、幸运的“遇见”,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遇见”,就没有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铁血首义路》。

  武昌起义涉及的人实在浩如烟海,从酝酿到1911年成功打响那一枪,其中有8年的历史跨度,革命组织也是生生死死九曲回肠。完成这部书的写作对于我这个没写过长篇历史小说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因此我要特别感谢在我写作这部书的过程中的每一次遇见。遇见是偶然的机缘,或许正是上帝之手,帮我轻轻推开一扇扇虚掩的门,让我披荆斩棘披星戴月,最终踏上那条悠长曲折的铁血首义之路。

  两年前,我偶然遇见了一个叫周波的女干部。她是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的主任。她听我说想写武昌起义的小说,热情地为我提供了一套冯天瑜先生的学术丛书。正是冯天瑜先生和贺觉非先生合著的《辛亥武昌首义史》帮我在纷乱的历史丛林里,找到了一条铺满阳光的小径,这就是武昌起义酝酿发展爆发的史实经过。这条线索删繁就简,成为我小说构思的主线。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