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铜像在宜昌市第一中学揭幕(2)

辛亥革命网 2013-05-08 00:00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作者:方政军 李思远 金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5月4日上午,董必武、余祖言在宜昌从事革命活动一百周年研讨会暨董必武铜像揭幕仪式在宜昌市第一中学举行。以董必武长子董良羽为首的一批

     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东策划护法北伐,受孙中山指派,同时应新被任命为四川省长的张澜之约,董必武前往四川,途经宜昌。董必武悄悄地去与余祖言相见,并转达了孙中山先生希望他返回鄂东与先期回乡的族弟余万卿、余远声等组织护法军的意思。

     分别五年之后,两人再度相逢,余祖言喜出望外,顾不得置酒款待友人,在灯下与董必武密商护法大计。国事为重,虽然还有太多的话儿要说,但匆匆而来的董必武还是要匆匆而去,临行时余祖言赋诗相送:送董必武入蜀(必武名用威,黄安人)

     昔年此地喜相逢,君居城西我城东。

     谈天愤世玩光景,江水初涨桃花红。

     自兹一别无消息,苦向旁人为探测。

     那知此地又逢君,五年别恨消片刻。

     夜光无因忽至前,愧未沽酒割彘肩。

     人间万事不可说,倏忽变化如云烟。

     我今眼花两鬓斑,君尚精悍留眉间。

     君今入蜀过三峡,有如青萍将出匣。

     若到锦官丞相祠,为报古柏几新枝。

     这首激情洋溢的诗,充满老友重逢的喜悦,也充满余祖言对董必武担当大任的期许。

     送走董必武,余祖言随即辞去教职,返回故乡,与族弟余万卿、余远声等组织起“鄂东护法军”,于同年腊月初六(1918年1月18日)在木樨河余家冲新兴庙里举行武装起义。护法军声势浩大,在豫鄂边界很有影响,可惜迫于形势,半年之后,护法军失败,余祖言再次避往宜昌夷陵中学。

     1919年春,余祖言从宜昌来到武汉,先后执教于省立女子中学、省立武昌高级中学、湖北国学馆。而已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的董必武,也于这年8月来到武汉,联络友人,次年3月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此后直至1927年底,董必武主要活动在武汉,以武汉中学为据点,宣传革命。余祖言与董必武同住武昌,交往频繁,情谊依旧。董必武还曾指导余祖言之子余佩鸿练习书法。而余祖言则以义务为武汉中学授课的方式,表示对友人事业的大力支持。

     1926年北伐军胜利进占武汉,受革命政府委派,余祖言任湖北官书局局长。1928年始,任教于中华大学(其间曾再长官书局)至抗战武汉撤退。

     而董必武于1927年底,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董必武奔赴日本,从此离开武汉长达十年之久。1937年,抗战爆发,国共再度合作,中共中央在武汉设立八路军办事处,董必武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到武汉。而余祖言这时已归居故里,于1938年11月12日逝世,两位知音再也无缘相见。 余祖言去世后,他的儿子余佩鸿还得到过董必武的帮助的事情。

     此间专家评论,回首百年,沿着两位前辈在宜昌前后的革命活动轨迹,人们可以看出,宜昌是他们两人思想变化和革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在这里,他们同忧心于社稷,同奔走于国事,结下了密友加同志的深厚情谊。几经挫折之后,董必武在迷惘中不断追求,在痛苦中不断蜕变,最终完成了精神的涅槃,提升了自己的革命境界,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而余祖言先生在回乡护法失败后,对国事深深失望。如果说,原来在宜昌执教最主要是作为革命活动的掩护的话,那么,重返夷陵中学至一九一九年秋离宜昌后到武汉的晚年生涯,他虽然终生仍为国事担忧,但苦闷中始终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方向,于是把精力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致力于学术研究,最终,辛亥革命志士余祖言先生以诗人、学者、教育家名世。如果说,在宜昌,董必武完成了政治和思想上突围前的积蓄和准备的话,那也可以说,余祖言在宜昌完成了学术思想上突围前的积蓄和准备。

     综而观之,宜昌这个特定的地点,留下了两位前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革命轨迹。正因为如此,宜昌原第一中学铸制董必武铜像,举行纪念活动并召开董必武思想研讨会,其意义不仅在于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景点,让更多的人记住了革命前辈的功勋;也不仅在于为董必武思想研究和宜昌地方文史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独特的视角进行考察,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