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十四中聆听严昌洪教授讲湖北抗战

辛亥革命网 2025-09-01 16:3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宝森 查看:

8月30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昌洪在武汉市第十四中报告厅,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湖北军民抗战历史回顾》为题,向全体进校新生作报告。

  8月30日上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昌洪在武汉市第十四中报告厅,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湖北军民抗战历史回顾》为题,向全体进校新生作报告。人文武汉志愿者群体50多名成员列席参加。

  报告分为日本侵华历史的简单回顾,日军在湖北的暴行,全国抗战中心武汉,保卫武汉的大空战,武汉会战(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7日),“敦刻尔克大撤退”,湖北军民坚持抗战(1938年10月武汉沦陷—1945年8月日寇投降)等七个部分。

  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军民,不分党派信仰,不分男女老幼,与全国军民一道,用血肉之躯,筑成抵抗日寇的长城。一场又一场会战,一次又一次敌后歼击,让日寇付出惨重代价。

  湖北地区,这里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这里是日本“东亚圣战”的“滑铁卢”;这里有中国的“马德里”,召唤海内外反法西斯战士共同保卫大武汉;这里有中国的“敦刻尔克”,撤退大量物资和人员,保住战后重建家园的人力物力,保住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这里有中国的“斯大林格勒”,鄂西会战、石牌保卫战的胜利阻断日军西进的脚步,粉粹了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的美梦。

  上海、南京失陷后,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的有关问题在武汉进行会谈。1937年12月20日,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陈立夫会晤。21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王明、秦邦宪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陈立夫会谈,在两党合作形式上,商定成立两党关系委员会以协调彼此行动。国民党代表同意中共在武汉办报,宣传抗日,《新华日报》得以在武汉创刊发行。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期入蜀。南京失守后,抗战决策指挥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迁至武汉,蒋介石至1938年10月25日撤退之日前才离开武汉。

  1938年3月29日,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国民政府大礼堂开幕。当晚移会场于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内,以便前方将领参加会议,直至4月1日大会结束。出席大会代表353人。大会由蒋介石、汪精卫、于右任、李宗仁、冯玉祥、陈果夫、孔祥熙等17人组成主席团。会上制定出著名的《抗战建国纲领》,推选蒋介石为抗战建国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确立领袖制度。

  由国民政府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内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国民参政会是在汉口两仪街的上海大剧院(即汉口中原电影院)召开的成立大会。这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同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舞台。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迁武汉后,决定设立政治部,加强政治宣传工作。1938年初,政治部正式组成,由陈诚任部长,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第三党负责人黄琪翔任副部长,秘书长为张厉生。政治部下设四厅,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主抗战宣传。

  八路军办事处驻南京办事处分批撤至武汉,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组织的八路军在国统区合法的联络中枢,物资转运中心,输送革命青年、科技文化界知名人士、国际友人到延安或抗日根据地中转站。

  1938年10月,在中共鄂东特委的领导下,鄂东地区相继建立鄂东抗日挺进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游南第六大队,对日作战规模不断扩大,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1941年4月5日,鄂豫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

  长达四个多月的武汉会战及在湖北地区的随枣会战、枣宜全战、鄂西会战,为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到战略相持阶段向战略反攻队阶段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报告结束后,人文武汉志愿者群体前往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参观。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