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湖北军政府两位部长的“新”故事——李作栋与朱次璋轶事

辛亥革命网 2024-01-23 10:2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田联申 查看:

1911年10月11日,武昌首义第二天,湖北军政府成立,23岁的李作栋担任理财部长;一周后,27岁的朱次璋担任新成立的测量部长。两位年轻的部长,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都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1911年10月11日,武昌首义第二天,湖北军政府成立,23岁的李作栋担任理财部长;一周后,27岁的朱次璋担任新成立的测量部长。两位年轻的部长,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都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李作栋(1888—1958),字春萱,沔阳新堤(今洪湖)人。1911年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试制炸弹,失事受伤,李作栋情急生智,取一衫覆于孙之头上,出后门直奔德租界日本人开的同仁医院。

  10月10日,孙武、邓玉麟、李作栋在汉口孙武住处商议后决定,邓、李二人从孙武亲戚家中取两面十八星旗,准备起义。二人坐船过江,在武昌白沙洲登岸,当晚进入南湖炮营,与蔡汉卿、徐万年、黄驾白等率领全标同志,携炮十二尊,整队向中和门进发,与工程营一道占领楚望台,炮轰总督署,湖广总督瑞澂和第八镇统制张彪逃跑,起义军占领武昌。

  武昌光复的第二天,起义军筹措经费。军政府派吴兆麟、蔡济民、李作栋、徐达明等四人到藩库银元、铜元两局,官钱局,善后局等处,查得存款约现银220万两,现洋100万元,铜元60万封(每封当十铜元100枚),官票280万张(每张面值当十铜元100枚),银元票240万张(每张面值银元壹元)。当时武昌军政府总开支,每月约近百万元,上述存款可供革命政府十个月的用途。湖北军政府成立,李作栋任理财部部长,董必武任理财部秘书。

  朱次璋(1884—1952),亦名正武、伯屏,湖北宣恩人。1911年10月10日夜,工程八营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陆军测绘学堂与工八营离得很近,听得非常清晰,陆军测绘学堂“共进会”的总代表方兴、朱次璋立即赶去工八营联系,很快就返回学堂,集合队伍,每人扎上事先准备好的白袖章,快步抵达楚望台,占领军械库,朱次璋、甘绩熙、闵燮卿等人打开军械库,分发枪支给学生兵,投入战斗。

  首义后,清政府调动军队,直驱武汉,战事扩大,势难避免,赶办军用地图以应急需。10月18日,湖北军政府测量部成立,首任测量部长朱次璋亲率测绘人员,佩带武器,冒险出测。江南岸上至金口,下至鄂城;江北岸上至大军山,下至黄州府。汉水则顺河上达新沟、蔡甸,所绘地图,供起义军指挥官使用。后又率测绘人员参加攻占汉阳美娘山、锅底山、扁担山战斗。

  辛亥革命距今已112年,两位先贤在天之灵不会想到,今年发生了两件事与之有关:

  其一,李作栋与优秀历史建筑。4月20日,武汉市公布了第十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共计21处。其中“一级保护”10处(大福里位列其中)、“二级保护”11处。大福里即为李作栋旧居。上世纪20年代,汉口华界兴建“模范区”,要与租界区媲美,“模范区”的大福里为李作栋所建。在1928年11月出版的《湖北财政月刊》上有一份“湖北逆产审查之概数”,共82起,其中“李春萱(李作栋),汉口大成里、大福里房屋45栋”。李作栋生前及家人曾长期在大福里7号居住。大福里今为铭新街7、9、11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李作栋孙女李良巧文章《我爷爷李作栋及他的家人们》记载,1920年代,李作栋加入了汉口“模范区”的建设,建造了江岸区铭新街5号、7号与9号,整体为大福里。5号和9号是一栋当街且有凉台的两层楼洋房。7号大福里是一座大院,一进院内,左右两边有两层楼的楼房,分别是传达室和门卫室,大院正中建有三层楼,每层楼是前后对开的四间房,楼梯转角设为亭子间,每层楼最后方设有厨房,一楼厨房设有后门,可以直通泰宁街《汉口民国日报》报社。

  李作栋当年身处要职,武昌起义后任鄂都督府理财部部长时,董必武先生在理财部担任秘书,与李作栋关系密切,相处融洽。1927年董必武在泰宁街主编《汉口民国日报》时,经常到大福里与李作栋商谈工作和处理报社日常工作。所以,大福里便成为了大家主要的会面地点。

  另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也与李作栋相关。5月公示的第六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中央中组部旧址”(武汉市江岸区铭新街13号,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也系李作栋所建。李良巧在文章中写道,“当年我的四爷爷李秉纬的至公法律事务所设在汉口铭新街11号办公,家中保存有当时用过的信封。后来为减少费用支出,将铭新街11号出租,并将法律事务所搬到李作栋的住处,铭新街7号办公,也有当时用过的信封,另有当时往来函的信封。铭新街9号、11号、13号均曾出租过有租约为凭。

  1926-192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曾在汉口铭新街11号办过公。中共中央组织部将铭新街11号作为办公地址,与董必武先生有很大关系。我爷爷李作栋住铭新街7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为11号,中间隔了一个9号(9号也是李作栋的房产)董必武考察过我爷爷李作栋的为人。因此择邻而居。”

  需要说明的是,今铭新街13号原为11号,因在原1-3号间,增开了一个卖早点的门面为3号,老3号改为5号,以此类推。

  笔者建议,在大福里临街的墙面上安装“辛亥革命先驱李作栋故居”的铭牌,还原这段历史,为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增光添彩。

  其二,朱次璋的次子的故事。人文武汉公众号读者徐杨医生,平常关注“龙哥的战场”及“老兵回家”等公众号文章及与抗战老兵有关的动态,她读到现居美国的作家李安女士的文章《美国国家公墓埋葬57位中国军人》(另有一失联烈士共58位),深受感动,这些抗战时期在美国受训的空军英烈牺牲时平均年龄23岁,按规定都没有结婚。李安曾上中央电视台《等着我》节目,寻找抗战英烈后代。武汉徐医生想尽自己绵薄的力量,帮57位英烈中的3位湖北籍英烈寻找后代。

  这3位湖北籍的英烈是朱安其(湖北宣恩)、田国义(湖北汉口)、赵炳尧(湖北武昌)。2022年11月,徐医生在“人文武汉公众号”留言栏中求助,期望能找到3位英烈的后代。我把这个信息及朱安其的照片发到我主编的“人文武汉公众号”相关微信群,群里的很多朋友关注与武汉有关的历史人文,特别是与抗日战争有关的人和事,很快得到了回复。

  湖北军民抗战博物馆馆长、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秘书长万学工看到信息后,直觉朱安其的父亲可能与辛亥革命有关。他把这个信息发到辛亥革命研究会后裔群,很快就有了答案,朱安其是辛亥革命先驱朱次璋的次子,辛亥革命研究会会员朱亚米的二叔。

  2023年2月26日,万学工一行去黄陂区叶店朱亚米女士家中拜访。万学工预先印制了朱安骐烈士头戴飞行帽、身着飞行服的戎装遗像,敬送给烈士后代朱亚米、朱亚稻姐弟俩,说道:“我将朱安骐烈士的照片,印制了十份,赠给你们,表达我们对先烈的敬意。”万学工与朱亚米女士以前就熟识,这天专程送烈士戎装遗像回家。朱家姐弟接过放大的照片,非常激动,70多年来,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二叔年轻英俊的相貌。他们捧出烈士遗物和家谱,一起供奉祭奠。

  朱亚米拿出家中保存的英国麦尔登呢质军大衣:“是我叔叔牺牲后,当时从部队寄回的,在我家里已保存多年。原来是黄绿色的,我妈妈把呢子大衣染了,成了现在的深蓝色。”朱家姐弟几乎泣不成声。

  朱次璋生前知道次子牺牲。朱次璋的外甥熊泰宇在《回忆舅父朱伯平》文章中写道:一九四六年他(朱次璋)得知次子安其身亡的消息后,一直瞒了很久,没有告诉舅母,怕她承受不住这个打击。而大舅自己却处之泰然,认为这是为抗日作了贡献。他曾对朱位三、熊泰坤(二人均系宣恩中学教师)等人说:“我回到宣恩县虽然没有为桑梓做好多事,但我把三个儿子都送去从军抗日,一个在陆军(朱安驯),一个在空军(朱安骐),一个在海军(朱安骅),有的已经牺牲了,从这点来说,我还是对得起宣恩父老的”。晚年的朱次璋,徒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切,尚不知其子安葬在何处……

注:转引自“人文武汉”公众号《寻找安葬在美国的中国空军英烈后人》

  得知武汉志愿者要去黄陂朱家寻访,正在筹拍纪录片《我的58位叔叔》,远在美国的导演周敏打来电话,希望安排武汉的摄影师小徐全程采访。巧的是周敏也是武汉人。该片希望通过讲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58位空军英烈的名字被后世铭记,让这段记录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反击侵略者的历史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

  她还在微信中留言:

  1941年11月至1945年9月,500多名中国空军学员赴美学习飞行。他们大部分人学成归国后,被编入第14航空大队下属的中美混合团, 在陈纳德将军率领下,迎战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他们被中国老百姓称作“飞虎队”。但他们是“中国飞虎”。不幸的是,有57位学员在学习飞行的过程中牺牲,有1人失踪。他们永远留在了美国:52位年轻人长眠在德克萨斯州的布里斯堡国家公墓,另有5位长眠在乔治亚州的国家公墓。

  70多年过去了,他们中还有24位没有找到家人。华裔女作家李安在《寻找尘封的记忆》一书中,对此有详细记载。我在2022年11月14-21日,专程从加州去探访这段被埋没的历史。这段影片记录了我在德州的墓地时,那种震撼、敬仰和心痛。52块中国空军的墓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像一支整装待发的部队。我在制作的纪录片《我的58位叔叔》将努力还原这些年轻人在血与火的年代,飞翔的轨迹。请你加入帮助这些英烈寻找亲人的行动,也请支持我们制作这样一部纪录片。

  参考资料:1928年第一卷第四期《湖北财政月刊》武汉图书馆藏

  1957年《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二辑,湖北省政协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测绘学堂辛亥武昌首义纪实》《辛亥首义纪事本末》

  2005年《武汉国民政府史料》武汉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编 武汉出版社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布告 第1号》主要议题为没收“逆产”,李作栋、蔡汉卿、汤芗铭等参加辛亥革命元勋的财产作为“军阀在鄂吞蚀国库,敲诈人民之逆产”被没收,这些人上世纪20年代在汉口均建有里分,除自住外,主要用于出租。

  辛亥革命博物院有展板介绍李作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