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民革前辈 辛亥元老

辛亥革命网 2022-01-20 14:12 来源:团结报 作者:陈军利 查看:

张钫,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民革前辈之一。他戎马一生之余又钟情文化,兴教育、办实业,为我国近现代文化史和河南当地的发展留下诸多极其宝贵的文化和经济遗产。

张钫

  张钫,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民革前辈之一。

  张钫转战多地始终情系桑梓,灾难当前竭力救济家乡父老,被河南人亲切地称为“老乡长”;戎马一生之余又钟情文化,兴教育、办实业,为我国近现代文化史和河南当地的发展留下诸多极其宝贵的文化和经济遗产,被国人誉为“军界儒将”“中州豪侠”,毛泽东主席则赞誉他为“中原老军事家”。

  张钫(1886-1966),字伯英,因酷爱志石,故自号友石老人,河南新安铁门镇人,同盟会会员,中华民国陆军上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张钫与陕西新军张凤翔等有识之士在西安共谋起义,积极响应,助力辛亥革命成燎原之势。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张钫随即在河南策划讨伐袁世凯的起义,后与于右任组建陕西靖国军,历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省建设厅厅长、国民党第20路军总指挥兼河南代理主席、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兼河南省赈务会主席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钫任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军事参议院副院长、院长,曾参加淞沪会战。1949年底,张钫弃暗投明,在四川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四川作出了贡献。

  1951年,张钫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到北京,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目前,在河南省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尚保留有张钫故宅一处,是一座明清北方传统建筑风格的三进四合院,房舍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经过三年多的修缮与复建,现已对外开放。

  戎马一生建功业

  青年时期的张钫苦读兵书,尤其喜欢钻研《孙子兵法》。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学习期间,张钫加入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钫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兵出潼关,攻打清兵,名声大振。护法运动时,张钫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张钫被任命为第十二军团长,奉令带七十六师从江西开赴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张钫在四川率部起义,和人民一道迎来新中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张钫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6年5月,张钫病逝于北京。

  直到生命的最后,张钫仍然希望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晚年的张钫不顾身体老迈,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撰写了30万字的回忆录《风雨漫漫四十年》,记述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起义几十年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多年的军旅生涯,使张钫深刻认识到实业救国的重要性。1920年,张钫创立民生煤矿公司。这是当时河南仅有的、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煤矿,被誉为“中原第一煤矿”。1948年,张钫为观音堂煤矿从美国购办全套工作母机,新中国成立后郑纺机生产的第一套纺织机器便是用这套工作母机制作的。

  赈灾济民怜苍生

  张钫身居高位,心忧黎民。1929年,豫西地区兵、匪、旱三灾并袭,大批灾民扶老携幼到省城开封求生。时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赈务委员会主席的张钫主持赈务,多方筹款放赈。

  1930年1月中旬,赈务委员会在开封下设救济院,下辖三个舍饭场。除安置灾民在舍饭场外,张钫还成功组织、动员一批灾民“作工就食,垦荒牧畜”,到河北、东北等地落户垦荒。此项措施共计运送灾民43批,3万余人,相对于当时“杯水车薪”的临时性救济措施,移民垦殖拯救了大批奄奄待毙的河南灾民。

  1942年,河南全省又遇到了多年罕见的大旱,田间颗粒无收,老百姓为了生计,只得外出逃荒。灾民不断流入西安,把西安围了数十公里。张钫目睹西安各街道屋檐下遍地躺着灾民,一问,都是从河南来的,痛心不已,他当时就以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和河南省旅陕同乡会会长的名义发出请帖,邀请社会各界名流、志士贤达50人,齐聚张公馆,动员为灾民募捐。张钫带头将自己在汉中的水田40顷全部变卖,捐赠救济,在场诸人无不感动,纷纷慷慨解囊勠力赈灾。

  1944年,日寇犯豫。河南师生、百姓难民数十万人再度入陕,张钫动用一切力量加以救济。舍饭施赈之余,他又召集河南师生集会,激励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河南人,要为家乡作贡献”。

  奋武揆文侠骨香

  张钫深明大义,心系百姓。归故里,轻车简从;对父老,平易近人;遇贫苦,慷慨解囊;见争执,即予调解。

  在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务委员会主席期间,张钫主持整治河道,兴修水利,修建公路,植树造林,并成立了河南省水利局,创办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现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遇灾时,张钫组织倡导“作工就食,垦荒牧畜”,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筹划完成了开封铁塔苗圃及河南农林试验总场的植树造林与园林风景建设。张钫以禹王台古吹台遗迹为中心,积土山,疏莲池,植桧柏,使禹王台“浚池修望,杂艺花木,为都人士游憩之所”。至今,在禹王台大殿外墙上,仍嵌有河南农林试验总场纪略碑和河南农林试验总场纪念碑。

千唐志斋

  张钫不仅文韬武略,作战勇猛,还素好书法,酷爱志石。在戎马倥偬中临池不辍,常和章太炎、于右任等名人学者交往,一同鉴赏古玩。张钫身居高位,生活简朴,却不惜花费巨大的物力财力,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不惜重金搜集唐代墓志。经过近5年的努力,张钫共收藏唐代墓志1000多件,成为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一座集北魏、西晋、五代以及唐、宋、元、明、清志石,上下纵横千年、独一无二的墓志博物馆——“千唐志斋”由此问世,为我国近现代书法史作出了贡献。

  张钫的传奇人生和爱国情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事迹彪炳史册,历久弥香。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