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女杰刘青霞

辛亥革命网 2021-04-08 13:55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军涛 王晶 窦彩彩 查看:

刘青霞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特殊影响的河南籍革命历史人物。她出身名门望族,却能勇敢地冲破封建藩篱,成就一段传奇人生。

刘青霞故居

  刘青霞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特殊影响的河南籍革命历史人物。她出身名门望族,却能勇敢地冲破封建藩篱,成就一段传奇人生。她仗义疏财、侠肝义胆、献身革命,她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慈善家,是新学教育、女学教育的先驱,她与秋瑾齐名,被后人赞为“南秋瑾,北青霞”。

  刘青霞(1877-1923),原名马青霞,祖籍河南安阳,是清末重臣马丕瑶(1831-1895)的三女,1894年嫁与开封尉氏县刘耀德(1875-1902)为妻,遵夫姓,改称刘青霞。一个在封建社会深宅大院出生、成长的女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女子,是如何一步步解放思想、兴教办学、追随民主革命的?让我们以刘青霞的生命轨迹为序,感受其思想变革之路。

  扶困济贫 乐善好施

  安阳马家是名门望族,马丕瑶,字玉山,官至广西、广东巡抚,为官清正廉洁,多有政绩,人称“马青天”。马氏家族也是晚清时代一个慈善之家,“修家庙立塾于旁,诲族之子弟,并仿范氏义庄,以赡其穷,咸有条理”。马氏家谱上亦记载有马丕瑶所建义庄一处。书香门第、慈善传家的家境,以及开通明达、乐于济人的家风影响也造就了刘青霞扶困济贫、乐善好施的可贵品质,其同情贫弱病患的思想也由此萌芽并贯穿其一生。

  光绪二十年(1894年),17岁的马青霞与刘耀德结为连理,当时的刘家是河南首富。婚后七年,刘耀德病逝,无后,青霞抱养了丈夫胞姐的儿子刘鼎元,并将更多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刘青霞在尉氏县师古堂专门辟出一处小院,收养刘氏无依无靠的寡妇,以安刘氏族人;在饥馑之年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捐银9000两在贾鲁河上修筑石桥一座,大大便利了开封至许昌直至南阳之间的交通运输,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在开封,刘家典当铺“桐茂典”等也由刘青霞接手管理。这样,青霞有机会从深宅大院中走出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她毁家纾难的义举自此开篇,兼济天下的思想也逐渐形成。

  放眼看世界 萌发民主革命思想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次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唤醒了无数具有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1895年春,刘耀德赴北京打理刘家生意,新婚燕尔的刘青霞随夫前往。5月2日,刘青霞随丈夫考察完位于宣武门外的一个店铺后,便提议到附近的嵩云草堂看看。嵩云草堂是当时京城最大的河南会馆,在旁边的松筠庵,刘青霞远远地看到了有人站在高台上言辞激昂,此时恰逢科举会试,各省应考举人会集京城,刘青霞眼前的这个人正是主张变法图强的广东举人康有为。刘青霞见证了“公车上书”这一历史性时刻,强烈的民族情感由心底升腾。这样的经历,为她后期走上革命之路埋下伏笔。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割地赔款政策使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危险处境,清政府痛定思痛,于1903年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掀起留学热潮。动荡的社会现实改变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命运,1906年,刘青霞族孙刘恒泰从日本留学回国,在谈到清廷腐败,欧美列强欲瓜分中国等情形时,刘青霞不禁愤愤然。其父马丕瑶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曾力主抗战上书《力阻和议折》,却终因志未遂忧愤而死。彼时,刘青霞次兄马吉璋(1859-1931)奉派去日本考察政治,刘青霞遂请求随兄赴日,并于1907年成行。在日本,留日学生反对清王朝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冲击着刘青霞的灵魂,她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萌芽。

  追随革命 天下为公

  在东京,刘青霞开始接受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深受影响,在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以及近代国土被列强瓜分的伤痛后,她认识到要忠于时代和人民,毅然决然加入同盟会,追随革命事业。自此,她的一切行动皆履行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誓言,刘青霞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反清志士。从封建社会宦门千金,到孀居以后慈善立身,最后成长为彻底的革命者,这样的思想转变,有时代背景的影响,更是以兼济天下高贵品质和积极投身革命的先进思想做支撑的结果。

  从日本回国后,刘青霞就投入国内的革命斗争中。她创办“大河书社”作为辛亥革命秘密阵地,并斥巨资购置武器弹药,支持革命。她倾力支持河南辛亥起义,一直为革命奔波,掩护同志、传递消息、筹办起义经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刘青霞在北京参加了爱国学生的大游行,抗议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1922年,为了支持河南的教育事业,她将自己家中价值300万的财产、细软和现洋120万元亲手交给了时任河南督军的冯玉祥,倾其所有而为公。

  生命的丰碑

  辛亥革命的失败致使刘青霞理想破灭,1922年她独自回到故乡安阳,当年的大家闺秀,已然成为一位久经战场的革命志士。次年,刘青霞病逝,走完了年仅46岁的人生。

  “自由好,中夏少萌芽,月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泄春华,开遍自由花。”

  这是刘青霞于1912年7月1日发表在《自由报》上的一首诗——《自由好》,表现了其对自由的追求和热烈的向往。

  刘青霞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极具变革的年代,她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胸襟和胆识,以自小便形成的兼济天下思想为起点,冲破传统束缚,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随着命运的改变、阅历的增加和境界的提高,她将短暂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慈善事业、教育事业、民主革命,这既是她自身品质的升华,也是时代的造就。

  刘青霞用生命铸就了“巾帼英雄”这一历史丰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