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结民国志士”蒋衍升

辛亥革命网 2021-03-26 13:26 来源: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 作者:王钦佩 张元彪 查看:

蒋衍升,字洗凡,又字锡蕃,博山区报恩寺村人。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立组织同盟会,蒋衍升毫不犹豫地积极参加。

  蒋衍升,字洗凡,又字锡蕃,博山区报恩寺村人。生于博山城里一个仕宦书香家庭。其祖父蒋仙舫博学饱识,做过安徽省潜山县令。父幼舫是个有学问的人。蒋衍升是老大,少年聪慧,18岁考中秀才。到“弱冠”之年“试以冠军”,文才过人,而谦虚和群,从不自满自负。科举废除之后,他肄业于山东省师范学堂。之后,他致力于创办博山学校和教育。第一处博山高级小学是他一手创办的。他利用假日回乡探亲时间,亲自办学,事必躬亲,使创办的颜山中学,培养出各类优秀人材达数百人。

  1905年秋,他被省选送为留日学生到弘文学院学习,后来转到法政大学法政专科学习。日本弘文学院是日本人为中国留日学生专设的。蒋衍升在学校里善待他人。办事认真,不务虚名。同学中有学军事的,学生既多,枪械用后有时丢弃一旁,时有损坏。衍升发现就悄悄擦拭整理一新。有人问何故,他回答“适无事聊自遣耳”。他的高尚而平凡的行为,使得他在同学中间有很高的威信。

  蒋衍升对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深恶痛绝。他曾悲愤地刺破手指,写下血书:“不清中原,有如此血”和“义气塞两间,肝胆照千古”的名句。在其《日出处小吟·和韩茂斋》中,更有“枕戈待旦鸡鸣起,不净中原誓不休”的慷慨誓言。

  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立组织同盟会,蒋衍升毫不犹豫地积极参加。“文革”前,有人还保存了蒋衍升与孙中山的两帧照片:一是留日学生同盟会合影照(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是孙中山柱着“文明棍”,宋庆龄坐在一棵大树上,旁边是蒋衍升的三人照,据说“文革”期间查毁不存了。由于蒋衍升加入同盟会,当时留日青年学生纷纷参加。同盟会山东支部建立,创办了《晨钟》周刊报,宣传革命道理。洗凡任主编,阐述民族大义“尤深切动人”

  辛亥春,留日学生组织了中国国民会,大家一致推衍升等六人为代表,回国组织模范体操团。实际上是推翻清朝政府的秘密组织。总部设在上海。蒋衍升担任部事,与各省组织互相策应。武昌起义期间,他又带领部分革命志士返回济南,策动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山东取消独立后。山东同盟会支部又推举衍升到上海与陈其美、谭人风等人商量对策。南京政府成立后,命胡瑛督山东,衍升任秘书长。这期间,蒋衍升曾赴烟台创办《东亚日报》,自任总编辑,大力宣传民主共和道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衍升被选任鲁支部部长,负责山东全省党务工作,为山东革命党人的领袖。袁世凯因为蒋衍升在地方上声望很高,曾以“高等顾问”、“民政司司长”之职笼络他,他坚辞不就。

  在负责全省国民党党务工作期间,蒋衍升既是理事,又任山东稽勋局局长职务。

  1913年冬,袁世凯宣布解散各省国民党支部。鲁督靳云鹏突然派军队包围了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当时恐怖气氛很浓厚,而蒋衍升从容不迫,没有丝毫畏惧之色。按部就班处理日常事务。

  1914年春,徐镜心被袁世凯杀害,蒋衍升在故乡博山隐居度日,也不时受到侦伺。当时博山县知事是日照县丁惟椽,丁是著名民国志士丁惟汾之胞弟,蒋衍升与丁惟汾是亲密同志,因而诸事照顾,没有受到迫害。这年秋天,日本人占领胶济路线,声称离铁路20华里的地方都归日本所有。博山地区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日本人也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乡亲们知道蒋衍升懂日语,就请他出面与日本斡旋,经过他细微论及利害关系,使日本人不敢在博山为所欲为,原来的“戒严20里”的主张遂罢。

  之后,蒋衍升就致力于编修县志工作,深入穷乡僻壤,搜剔古迹,精心撰稿,为家乡史志工作尽心出力。热爱历史文化,是他的夙愿,据说他曾自费从日本购到一部久已失传的中国古籍,献给上海图书馆。

  1915年春,蒋衍升因患猩红热病逝,享年34岁,他的三子一女也不幸相继患病死去。1916年,山东护国军都督吴大洲、山东政务厅厅长陈干从周村专程到博山蒋衍升墓前凭吊祭志,并为蒋衍升树立墓道碑,镌文曰:“缔结民国志士蒋君衍升墓道”,有砖砌碑楼维护,对衍升崇敬之情,可见一斑。

  蒋衍升不但是一位卓有功勋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鲜为人知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著有《日出处旅行小志》、《日出处小吟》、《东瀛读书记》、《春日山行记》、《博山乡土志》。可借由于世变沧桑,其著述大部已湮没不闻。惟有博山老教育家国育东、王采如精心抄录的《日出处小吟》,因传于其得意弟子马传政君,方得以传世。兹选录蒋衍升诗两首,以飨读者:

  《日出处小吟·和韩茂斋》

  之一:茫茫身世若蜉蝣,五载扶桑作壮游。异族人情群鬼蜮,儒生剑气贯星牛。茂陵风雨新开霁,祖国河山半入秋。相对良朋说竟夕,不知天上月成钩。

  之三:利索名绳系钓钩,古今名利竞相求。缠腰十万杨州鹤,传道五千函谷牛。国破哪知商女恨,天崩畴廑杞人忧。枕戈待旦鸡鸣起,不净中原誓不休。

  (作者王钦佩,淄博市博山区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主任;张元彪,博山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