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梧先生事略

辛亥革命网 2021-03-16 10:07 来源: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 作者:张玉芝 查看:

李凤梧先生又名李瑞芝,1911年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凤梧先生受同盟会之命与王耀东,栾星壑、谢洪焘、丁逊初等在烟台酝酿发动起义,并对清政府驻烟台的陆、海军警进行联络策动。

  李凤梧先生又名李瑞芝,系山东省栖霞县唐家泊镇泽头村人。生于1876年,幼读私塾,一家兄弟姐妹八人,先生居长,初在家务农,一度代人执教于村塾,后为家糊口兼做脚夫为人执鞭。时际甲午风云,国家危亡,民不聊生,先生鉴于满清政府屈膝媚外,丧权辱国,时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感,家人均不知其抱负,多以冷言相讥。一日先生驱驹与同伴行途中,慨然叹曰:“今朝廷政治腐败,国弱民困,以言外交,则丧权辱国,以言民生,则十室九空。国亡无日矣,大丈夫岂能久于为人执鞭,只图一家一室之温饱乎!请为余将驹带回,余将考洋学堂,寻求救国救民之大道也”。自此离家去登州,后中秀才,得官费东渡日本,留学东京高等警察学校。

  适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帝在东京举办战利品展览,朝野上下,举国欢腾。而中国留学生之前往参观者,无不引为奇耻大辱,捶胸顿足,失声痛哭。适孙中山先生在东京创立同盟会,凤梧先生遂与多数留学生毅然参加。自此即矢勤矢勇,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除在校专攻警政、编译书刊(曾以李瑞芝名义编译过《警察卫生学》)外,即往来奔走于日本、山东烟台等地,联络国内外同盟会人及有识之士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在烟台创立《渤海日报》、《东牟公学》,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人材,扩大革命队伍,开展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凤梧先生受同盟会之命与王耀东,栾星壑、谢洪焘、丁逊初等在烟台酝酿发动起义,并对清政府驻烟台的陆、海军警进行联络策动。1911年12月12日同盟会人齐集《渤海日报》馆内,在先生与王耀东、宫红山、宫锡恩等策划下,决定即日发难举行起义,先从烟台毓璜顶出发,居高临下,直取海防营清兵营地,规定放火为号、鸣枪为会,造成声势,先发制人。党人当时军备不足,民军中多以布缠帚头充匣子枪,茶杯茶碗充手榴弹,以此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及武装人员进抵海防营,占据营门鸣枪放火后,驻军营长董宝泰立即内应,内外呼应一举占领了海防营,并乘胜率队入市攻占了烟台道街。不久烟台东山和西山两炮台守军众闻风投降。道台徐世光与警备队统带郑汝成皆闻风潜逃。至此烟台起义胜利结束,福山县城亦相继收复。正在独立未久,形势初定之时,适有王传炯其人乘舞凤军舰由天津抵烟台。当时同盟会人不识阴谋,竟公推王传炯为民军司令,但不知王与满清顺臣、取消起义之山东巡抚孙宝琦已有勾结,竟于党人齐集育才学校开会时率军包围,企图一网打尽,扑灭革命,向清廷邀功。与会党人和敌人相持一夜,直至凌晨始得脱险转移。当时正值孙宝琦取消山东独立,袁世凯改派张广建任山东巡抚,张树元为胶东兵备道,率兵东进的时候,黄县、蓬莱先后告急。凤梧先生又奋不顾身,受同盟会之委托,亲率民军驰往支援,在黄县战役中,凤梧先生头部负伤,曾押运军备物资取道栖霞泽头故里返回烟台,乡人不知来历谈谓李凤梧发财还家。岂知当时形势正急,既要西拒东下之敌,又要维持烟台安定。在此处境紧急、瞬息多变的情况下,烟台革命党人遂推栾星壑等赴上海,呼请沪督陈其美紧急增援。当即派兵3000由刘基炎统率增援,并改派胡瑛为山东大都督率队北上,同时增派海筹、海容等舰护送。1912年1月杜锡珪潜抵烟台,王传炯闻风北逃,革命形势渐趋稳定。不久胡瑛众抵烟,始着手设官分职,正式成立烟台都督府,与济南议和,研究解决独立及山东一切善后问题。初时烟台都督府成立,凤梧先生任财务司长,后改派驻坊子外交特派员。在历次战役中凤梧先生总是奋不顾身,智勇兼备,一时被誉为烟台革命时的“八大金刚”之一。

  窃国大盗袁世凯叛国后,到处捕杀革命党人,颠覆民国,凤梧先生又接受沪督陈其美之委托亲赴河南,武装民众,组织讨袁。行经青岛,早为袁氏爪牙所侦悉,密拟藉夜间查店名义进行搜捕,幸所投旅馆为日人所设,预悉有变,巧为掩护,始得脱身,乘海轮离开青岛。不意航抵烟台,敌特军警又严密戒备,无法登陆,不得已又随船开赴大连。河南之行受阻。从此旅居大连,达两年之久,生活来源完全依其胞弟李绍荣卖菜维持,甚至连御寒用的被褥棉絮都变卖一空。而在袁世凯横行期间甘为袁氏作说客企图诱劝先生放弃倒袁主张进而为袁贼效力者,均为先生仗义斥退。因此袁死之后,先生即不甘与政见不同之辈同流合污混迹政界,决心从事地方公益事业及文化教育工作,仍回烟台,先后主持了烟台广仁堂工作若干年。适烟台习艺学馆等几所教会学校的学生,因爱国学潮被学校开除,学生不堪失学之苦和受外人之辱,纷纷求先生给予同情和支持。先生激于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即席表态曰:“外国人能在中国办学,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办学?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上自己的学校。”立即着手筹措经费,开办了先志中学,接纳了已被教会开除的全部学生。先生自任校长。学校经费不足时,就回家卖祖遗土地,时人都称先志中学是烟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中等学校(这所学校后改东海中学,为省第八中学之前身,长期悬有先志中学纪念匾)。

  先生居烟台素与老同盟会员丁逊初、谢翊臣、栾星壑等保持革命友谊,往来无间,一时被誉为烟台地方耆老。每在国内政局转折关头,地方爱国青年、进步师生常慕名登门求教,络绎不绝,而先生总是平易近人,诚恳接待。谈辛亥革命、中山先生思想、时事政敝,常舌敝唇焦,声泪俱下。晚年对蒋介石破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一切反共反人民的活动大为痛恨,对之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常以老同盟会员的身份出头露面,理直气壮地为在押的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辩护。一次去栖霞县城,就义正辞严地说服了地方县警无条件释放了在押的所谓共党嫌疑分子8人之多。

  先生一生奔走革命,公而忘私,在革命经费困难时,往往不顾邻里乡党、家族亲友的劝阻,慷慨出售父母遗产,解救燃眉之急,而自己晚年抱病归里,却落得家徒四壁,清苦备尝。最终在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病逝于栖霞泽头故里,享年61岁。战争年代未及落葬,遗体暂厝于李氏祖茔。其如夫人则在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窜犯胶东时,因家藏八路军像片被还乡团所迫,自杀于泽头李氏坟地凤梧先生墓前。一代革命先驱从此默默无闻。

  先生兄弟四人,姐妹四人,二弟李绍曾,三弟李绍武,四弟李绍荣均在家务农;长姐许栖霞大河北村于洪起(号范亭),次妹许栖霞唐家泊东三叫村牟延福,三妹许臧格庄中桥村宫金祥,四妹许蛇窝泊东荆夼村林忠先。先生无后嗣,年近半百,始收养了本县东孙家一个幼年失去父母,长期在唐家泊某富豪家遭受凌辱虐待的年仅14岁的少女孙云为养女,取名李天真,爱如生女,视为掌上明珠,培养成人,亲自主持与邑人南交毛寨张玉芝结为夫妻。并根据传统习惯,取胞弟李绍荣之子李天志为继嗣。

  (以上材料系根据先生生前口述,结合近几年走访亲属,查对有关资料写成。)

  (作者张玉芝,原在青岛市水产局工作,后为山东省水产局《山东省水产志》编纂顾问,1989年去世。本文由栖霞县政协提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