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骧与麻栗坝等地起义(3)
辛亥革命网 2021-01-06 15:0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娜 查看:
1909年,同盟会在这里组织武装力量,准备举行起义,但是,花费了很大功夫创造的条件,最后却付之东流。
《革命人物志》第十二辑《马幼伯》
台湾出版的《革命人物志》第十二辑217页《马幼伯》有一段记载:“君(马幼伯)与杜君(杜寒甫)即留永昌,更主持麻栗坝会党全部事务,君由是遂驻永昌。时罗云五同志(罗汉彩),由暹罗携带大宗款项,及多数枪械炸弹入内地,盖备为迤西革命大举之用者,先期派人迎君与杜君速往麻栗坝主持。不意事机不密,械弹均被暹罗税关扣留。所携款项,复分散无余。及君与杜君到,已事败不可收拾。时黄君克强,亦由星加坡赴仰光,偕吕君志伊密至麻栗坝,睹此情形,皆同声浩叹。党中经此巨创,腾永沿边一带,一时无力再图大举。君见事不可为,遂决意偕杜君遄返大理,欲与黄君谋再举之术。”
爱国侨商罗汉彩(1872-1932年),字云五,男,回族,云南永平县曲硐北门人。经商时组织了三四百匹骡马的经商队,长年辗转于滇西地区及缅甸、泰国、新加坡及南洋群岛。罗汉彩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将多年积累的部分资金捐赠给革命党人作为活动经费。曾得到黄兴特赠对联一副:“适暹罗补中山捐资备械推翻帝制申大义;锁淘沙防西陲筹粮建军拥护民主着奇勋”。1912年随李根源到达昆明,都督蔡锷任命罗汉彩为云南军都督府副官长。
马德芝手稿(时年九十多岁)
马幼伯由于家境贫寒,对劳动人民生活之艰辛有着深刻的体会,对清朝政府的残暴统治深恶痛绝,所以在滇西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为民众的事业舍生忘死,坚贞不屈,不因逆境险恶而迷失方向。他在哥老会中有很高的威望,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尤其关心贫苦人。他被清兵追缉时,躲在山洞里,还有人送酒给他吃”。革命斗争的生活条件极端艰苦,时常忍饥挨饿,革命活动中时常受到清吏的追缉,经历九死一生。
曹成章《同盟会在滇西傣族地区的活动》叙述:“1909 年, 同盟会再度聚集革命力量, 入云南干崖开展活动。四月, 黄子和、杜韩甫从仰光入麻栗坝。在黄子和的统领下, 革命士气大振,傣、汉、景颇、傈僳、崩龙各族青年纷纷前来参加革命。黄子和等乃赴旧城,与杜韩甫、吴品芳、马幼伯、刀安仁等聚会于刀礼安家,总结经验教训[ 曹成章《同盟会在滇西傣族地区的活动》,载《民族研究》1985年05期]。”
三、暹逻沮志,战略转移
吕志伊《杜寒甫事略》记载1909年的活动:“居正力劝志伊返仰主报务,而与陈仲赫入滇筹善后,抵干崖见韩甫与毓英、培棣均染瘴毒,无良医药,约同赴仰就医。病愈,韩甫与毓英即密入滇西与张文光、马幼伯、吴品芳等仍继续进行,努力奋斗,不避艰险,不辞劳瘁,不惜牺牲一切,置家庭幸福,个人生命于度外,惟致力于革命工作[ 吕志伊《杜寒甫事略》,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一辑第179页。]。”
滇西的革命事业,在发动起民间的群众性反清组织之后,星星之火就燃烧起燎原烈焰。据刘楚湘《刘弼臣事略》记载1909年冬天的事:“是年冬,有黄子和、杜韩甫、马幼伯、吴品芳诸同志至旧城,君与相会于刀安礼家。谈及国事无不悲愤[ 刘楚湘《刘弼臣事略》,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232页]。”马幼伯与黄子和、杜寒甫、吴品芳等人,后来持刘辅国的介绍书,到腾冲城外卧牛岗,结识了革命志士张文光。于是,马幼伯与张文光两个人各自联络的哥老会群众力量互相呼应,实力大增。他们结为生死之交,长期聚在一起研究革命策略。《滇复先事录·引言》记载:“迨庚戌(1910年)春,黄君子和偕吴品芳、马幼伯、杜韩甫诸君由海外归,持刘辅国介绍书抵腾,至文光家订兰交谊,磋商革命[ 滇第一军都督编修处《滇复先事录·引言》,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3页]。”
《开国战史》在“云南光复”一节中的《事前策动》记述:“宣统二年, 黄毓英、杜韩浦运动滇西哥老会头目马幼伯与张文光入党,革命工作,遂得哥老会之赞助”[ 《开国战史》,“国防部史政局”编纂,1976年在台北出版]。宣统二年是1910年,这是黄毓英、杜寒甫、马幼伯等同盟会员,通过刘弼臣(辅国)的介绍,与同盟会员张文光互相结识的时间,是他们两方面人员所联络的哥老会群众力量汇集联合的时间。《开国战史》虽然对两人入党时间的叙述不确切,但对马幼伯与张文光发动哥老会参加革命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盟会员们住在张文光家,组织发动群众,密谋再举。在腾越、永昌、顺宁各属联络同志三千余人,组建自治同志会,为一年后腾越辛亥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911年辛亥之役,张文光、刀安仁、刘辅国等人领导腾越起义成功,比省城昆明的重九起义还早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