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九先生痴情不改的报国情
辛亥革命网 2020-10-26 11:17 来源:浔阳晚报 作者:桂孝树 查看:
罗大佺(1857-1923),字惺予,晚号钝庵,清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初九日,出生于九江府德化县白鹤西乡牌楼下(今柴桑区狮子牌楼村)书香门第。父石渠,朝议大夫;长兄大佑,台南首任知府,赠太仆寺正卿,被闽南人称“罗青天”。兄弟排行第九,世称“罗九先生”。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少年卓尔不群,爱读诗书,经、史靡不通究。尤好读顾亭林、黄黎洲诸家著作,故对民族之大义、民主之思想早已蕴蓄在胸,戊戌维新前后,又涉猎新学。当其目击清室腐败,内忧外患,国将不国时,认定非民主不足以立国,不足以拯救民族之危亡。他洞察世界之潮流,怀抱忧国忧民之心,乃于辛亥前加入同盟会,和吕子田、林森等密谋革命。为了开通民智,传播新思想,不断壮大革命力量,专心致志在家乡从事教育、公益事业,任九江师范学堂监督、九江劝学所所长。晚年致力地方公益事业,曾与汪龙光等筹办南浔铁路商股,任购地总绅;开采城门铁矿,修筑市区庐山路等马路;开辟滨兴洲商埠,筹措教育基金,在沙河创立高等小学堂,在九江创办开化阅报社,兴办商团,经营10余年,所办之事不染分文,深得乡民仰慕。大佺少著文名,垂暮益工于诗,多系伤时感世之作,身后辑为《钝庵诗钞》行世。林森为之序曰:“蓄道德,能文章,致力革命,功在民国”。
九江起义策应武昌
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设有马当、湖口、田家镇、金鸡坡等守备炮台。必要时,它们能迅速阻断东西南北之往来。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九江率先响应,同盟会会员吴照轩抵九江谋划起义。罗大佺联合驻九江新军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以及其他具有革命思想的人,策划于十月二十二日起义,规定标帜为参加起义者左臂缠白布,口号为“同心协力”。不料街上买白布者甚多,引起官衙怀疑,防范愈严。乃改至十月二十三日夜十时发动起义,夜间10时许,岳师门外的金鸡坡炮台由陈廷训发炮三响,接着又响一排枪声,九江新军起义。城内新军各营立即军号齐鸣,举火内应,各军士均手缠白布,上印“同心协力”四字,荷枪实弹,分据各隘道,沿途枪声不绝。他们首先进攻道署,道员保恒先逃入租界,继而搭乘隆和机船逃往上海。接着分队进攻各衙署。夜12时许,进攻府署。九江知府璞良率领仆人荷棍棒守衙署,革命军一举攻入,捕获璞良。凌晨1时,攻提法使行辕,因行辕在铁路公司,后门即南门湖,提法使张俭由后门乘舟逃走,其卫队40人归顺革命。革命军来到电讯局,因局员都赞成革命,所以允许其照常供职,但不许替清廷官员发电。
10月24日,老百姓发现一夜之间九江城变了。满清的龙旗不见了,城头遍竖的是青天白日旗,到处张贴着“推翻帝制,创造民国”的标语。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新军起义时,九江“秩序极佳,巡行街市,开放空枪,焚去道署,保获教会,无抵抗,无流血。而九江全城及城外各地已入革命军之手。”九江街头的景象是“华人来往办事无异平时”,“市面仍照常贸易,租界亦甚安静”。就这样,革命党人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长江中游重镇九江城,九江即告光复。当即由吴照轩、范增福、刘世均、徐公度在五十三标部召开全标军官紧急会议,公推标统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蒋群为总参谋长、罗大佺为政务部长、林森为政务副部长、舒先根为财政部长。
九江独立后,清政府海军兵舰,正游弋湖口、彭泽间,将赴上游支援武昌方面的清军。时效忠清廷的海圻、海筹、海容三舰未参与武昌起义,东下九江停泊江面,与金鸡坡义军炮台对轰。因清海军舰长、水兵,多系福建人,罗大佺与福建人林森商议,请他以同乡关系出面,晓以民族大义,劝说海军起义反正。大铨与林森等紧急商议,一面派员传谕金鸡坡停止炮击,一面派员登舰晓以大义,允济给养,说服官兵,于是三舰欣然归顺易帜,遂使市井不惊,转祸为福于旦夕之间。此决策措施,至关重要,化干戈为玉帛,所保全者实多,宜乎九江市民至今犹传述不衰。
10月31日,省会南昌宣布独立,江西巡抚冯汝骥逃到九江,有人主张杀之以免后患。罗大佺力排众议说“革命之旨,不在多杀,促其自新也。”但马恐难免于罪,狱中自裁,冯在九江驻地吞鸦片烟自尽,其眷属则任由北返。
十一月,冯国璋率北洋军南下继攻占汉口、汉阳后进逼武昌,威逼九江,革命军处在危急之中。人心惶惧,城内一夕数惊,其时九江形势震动,政务部衙署驻城内塔公祠,一些僚属惊慌失措,或逃之夭夭。罗大佺仍和往常一样,坐镇衙署办公,与各界密切联系。他劝谕居民坚定信心,守望相助,从而鼓舞士气,劝谕军民守望相助,誓与城池共存亡,使市井安然,并火速派遣部队援鄂。
南昌军政府成立,马毓宝出任江西都督,授罗大佺为九江知府大佺不就,又电约任江西省榷税局局长再不就。知府地方要员,榷税局长总理一省赋税,在一些投机者心目之中均为求之不得的肥缺。而罗大佺则认为“革命乃为国家为人民,岂为做官发财之事耶!”大佺乃功成身退。
忧国忧民致力公益
1912年(民国元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因其对九江独立有功,电邀罗大佺赴宁议事,及至礼遇有加,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咨议,参与制订《临时约法》。中山先生劝其游历欧美,考察民主政治,罗大佺以年老不谙外语婉辞。
不久,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授全国铁路督办空衔,赴各地视察。10月25日,孙中山先生应李烈钧电邀视察江西,29日抵九江,出席了九江各界欢迎大会。孙中山会见罗大佺时说:“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持,革命顺利进行,悉先生之功力,佩甚。”会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参加这次欢迎会的,还有孙中山先生的随行人员王正廷、马君武等人。许德珩副委员长,当时也参加了这次欢迎会。
南京临时参议院北迁时,罗大佺因年老体病未能赴京,但革命意志不衰,在浔仍积极培养侄女婿徐秀钧、魏文希等革命新秀。1913年3月,袁世凯杀宋教仁,7月李烈钧在湖口宣告独立,“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为镇压南方革命力量,向五国银行集团签订所谓“善后借款合同”。徐秀钧在众议院据理抗议,并与三百余名参、众两院议员,向全国发出否决袁世凯亡国借款通电。“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以徐秀钧为李烈钧“驻京间谍”之罪名杀害徐秀钧。罗大佺悲痛欲绝。
由于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军阀混战不休,人民苦难深重,加之至亲密友相继殉难,罗大佺精神备受创伤。于是,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与汪龙光等人督办南浔铁路(任购地总绅),开办城门铁矿,开辟九江滨兴洲商埠,筹集基金兴办学堂。在沙河创立高等小学堂,就是现在的柴桑区第一小学,100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天之骄子。
晚年罗大佺在九江筑有栗园别墅,广植竹木花卉,吟咏自娱。大佺少著文名,垂暮益工于诗,多系伤时感世之作,主要记述其渴望变革现实的政治抱负,抒发其忧国忧民之情。著有《钝庵诗钞》,收诗作219首。“群峰环绕势争雄,独上高台俯半空。遥望白云天际起,故人飘渺海门东。”这是他《登文殊台有怀林君森》的一首诗。这首《怀林森》诗,就是罗大佺辞去南京临时参议院咨议后的作品。森,福建闽侯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与罗大佺一起在九江从事反清活动,且结下深厚友谊。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林森离开九江,先后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国会非常会议副议长,国民党政府主席等要职。而罗大佺则功成身退,数聘不就,致力于九江地方公益事业。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十六日,罗大佺带着忧国忧民之心病逝于故里,享年67岁。
《钝庵诗钞》由后人在香港印刷出版。1935年,林森曾序《钝庵诗钞》云:“辛亥九江起义,马都督毓宝,兴师响应武昌,余与先生均被举为政务领袖,余以先生有宿望,乃让主政务,而躬为之副”;“先生蓄道德,能文章,奔走革命,功在民国”。盖纪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