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执着追随者杨赓笙
辛亥革命网 2020-07-17 13:36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李松凌 查看:
杨赓笙
1938年杨赓笙(右)与李烈钧(中)
湖口首义 功勋永存
杨赓笙,号咽冰,生于1869年,祖籍江西省湖口县三里乡上杨村。杨赓笙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2岁就读完了《十三经》,特别赞赏《孟子》中的“民为贵”之说。18岁中秀才。他中举之后,接触社会看到朝廷腐败,官场丑恶,社会黑暗,无心再去进一步应考攀升,于是就投身民主革命,是江西最早参加同盟会的会员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后,孙中山为了加强江西的革命力量,派杨赓笙回家乡开展工作。杨赓笙回江西后,出任省议员,与江西都督、他的同乡李烈钧合作共事。杨、李二人对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靠玩弄权术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之野心,早有察觉和斗争。袁世凯也把他们视为政敌。1913年6月9日,袁世凯悍然下令免去李烈钧江西都督职务,杨赓笙也遭受迫害。李烈钧离开江西前去上海与孙中山会商对策。杨赓笙则返回湖口,秘密筹划起兵讨袁的准备工作。
杨赓笙回到湖口之后,召集当地水巡总督及下属连级以上军官会议,说明讨袁的意义,做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工作。会议取得积极效果,决定:首先要加固炮台,添购炮弹;其次要修筑兵营,以便军队屯驻;同时招募敢死队,扩充、壮大军事实力。但是工作一开始就碰到一个最大的困难,没有经费。
杨赓笙曾向李烈钧许过诺言:一旦起事,杨某愿毁家纾难。当此紧要关头,杨赓笙决心变卖家产,筹措军饷。他怕夫人洪如宾一时想不通,就先做她的思想工作。洪夫人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义举。他们把家中细软变卖一空,又把田产和房屋全部卖掉用作军饷。
在杨赓笙的影响下,他的亲友也踊跃捐献。他的大女婿张仲西捐赠银洋2000元、粮食2000担。后来,杨赓笙在他的一篇回忆湖口首义讨袁的纪念文章中,这样写道:“赓笙本湖口人,故先生(指李烈钧)在赴沪前嘱回故里筹划一切,作起义准备。桑梓之邦,父老子弟,一经赓笙奔走呼号,咸乐为之助。”
1913年7月8日,李烈钧从上海回到湖口。第二天一早,杨赓笙陪同李烈钧视察了炮台、营房和屯粮,李烈钧十分高兴。当他得知杨赓笙毁家纾难,变卖所有家产用作军饷时,心中十分感动,大加赞许。他说:“杨兄毁家纾难,实为我全军将士之榜样,俟革命成功之日,当为营建新室,以酬大功。”李烈钧就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任命杨赓笙为讨袁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通电全国,宣布讨袁。
起兵之前,决定要发布一篇讨袁檄文,这样做既能做到师出有名,又能鼓舞全军士气,唤起全国人民响应。李烈钧对杨赓笙说:“杨兄是有名才子,这件事就有劳了。”杨赓笙在檄文中写道:“民国肇造以来,凡吾国民莫不欲达真正共和目的。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灭绝人道而暗杀元勋,弁髦约法而擅借巨款。金钱有灵,即舆论公道可收买,禄位无限,任腹心爪牙之把持。近复盛暑兴师,蹂躏赣省,以兵威劫天下,视吾民若寇仇,实有负国民之委托。我国民宜亟起自卫,与天下共击之!”杨赓笙把这篇檄文起名叫《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檄文》,并请李烈钧修改定夺。李烈钧看后说:“杨兄高才,如椽大笔,草撰名篇,足令袁贼丧胆。古人云,笔扫千军,杨兄这篇檄文,胜过千军万马,今日应为杨兄记下头功。”
湖口起义参与者、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1981年10月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出自杨赓笙手笔的《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檄文》写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使人深受感动。”
讨伐袁世凯的第一枪在湖口打响。起义初期,士气旺盛,连战皆捷。但是,因为敌众我寡,江南其它数省起义计划又未能如期实现,故终归失败。杨赓笙、李烈钧等湖口起义领导人被袁世凯定为“乱党头子”,悬重金捉拿。杨赓笙在群众的掩护下,死里逃生,免遭劫难。杨赓笙离开湖口时,投石于水,起誓说:“沉石于江,意志如钢,不灭袁贼,誓不还乡。”由于袁世凯的追捕,杨赓笙被迫流亡国外,徐图后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