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先生的诗情与侠义

辛亥革命网 2020-06-09 09:23 来源:安徽文学 作者:赵颜颜 查看:

作为诗人的于右任也有一颗赤子之心,但他不是隐居山野做一个遁世诗人,而是积极入世,在民族危亡,腥风血雨的时代中,以笔为枪,以一个诗人的纯真在大是大非之间做出良心的选择。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望大陆》(又名《国殇》)

  于右任先生的这首诗作, 发表于 1964 年先生辞世后,字里行间满溢爱国思家之情,令人感动。1949 年,于右任先生作为国民党高级官员随蒋退居台湾, 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充满了悲情。

  张佛千说于右任本质上是一位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于 1903年在三原印刷发行。卷首印着作者披发照片一幅。旁题:“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严峻局势,他呼喊:“中华之魂死不死,中华之危竟至此! ”1929 年2月,于右任的第二部诗集《右任诗存》在上海出版 ,著名诗人柳亚子称 “卅年家国兴亡恨,付与先生一卷诗”,论定了于诗的时代内容与史诗价值。于右任的诗是一部凝炼的史诗,他被誉为“桂冠诗人”,读他的诗不仅会为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同时在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极具感染力。

  都说诗人的心是孩童的心,作为诗人的于右任也有一颗赤子之心,但他不是隐居山野做一个遁世诗人,而是积极入世,在民族危亡,腥风血雨的时代中,以笔为枪,以一个诗人的纯真在大是大非之间做出良心的选择。他所推崇的中国古代大诗人是屈原和陆游,巧合的是这二人分别是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和现实主义爱国诗人的代表,也都积极入世,忧国忧民,满怀家国天下的报负。先生对他们的倾慕也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的内心,既渴望做一个浪漫主义的侠士,同时也无法回避现实。“千古文人侠士梦”,中国历来的大文人都是佩剑的,像孔子、李白等,他们有赤子心,也有侠士情,这两者和谐地统一在于右任先生身上。 读他的诗总能感觉一股热血在心头。

  于右任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1907 年在上海创办他的第一份报纸 ———《神州日报》。 关于这份报纸的宗旨,于右任说:“顾名思义,就是以祖宗缔造之艰难和历史遗产之丰实,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的民族意识。”先生把“神州”与故国相联系,旨在唤起广大读者的爱国之情和忧国意识。这一思想奠定了他的办报基调。《神州日报》揭露清政府的黑暗,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罪行,呼吁国人起来御侮救亡。 1909 年之后,他又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简称“竖三民”),“以提倡国民精神,痛陈民生利病,保存国粹,讲求实学”为宗旨,重点转向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国民革命思想,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和辛亥革命的成功。 此外,他还身体力行,大力进行新闻业务改革,并且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报刊理念,为中国报业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现实经验和思想指导。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办报的实践家,更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新闻思想。他力主言论独立和言论自由。于右任办报之际,国人没有言论自由,他将言论独立看做是国家民族独立的象征,虽然可能过于激进和绝对,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但可以看出先生对言论独立的热切追求。于右任认为,报刊应该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地履行社会公器之职责。他还认为报刊应该代表舆论,引导舆论并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报纸不应该以“一二党派之言论机关”自居, 而应成为“四万万民众共有之言论机关”。 他坚信报纸是平民的代表,报刊舆论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他还认为报刊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国民,对象则是政府。监督政府是人民的一项神圣权力,报纸则是实施监督的有力武器。

  于右任先生传奇的一生已经落下帷幕,但后人对先生的研究和景仰之情从未退却,这其中自有先生作为一代学者和政治家的功绩,更多的是为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试问,有几个诗人做了那么多的报刊实践,又有几位报人写得一首首清澈纯净饱含感情的好诗?先生以诗人的激情和执着投入以笔为枪的思想战斗,同时又以政治家的清醒眼光抒写现实抨击旧社会。可以看出于右任先生不管在诗人身份上,还是报人身份上,都做得非常突出,可以为人之楷模,而这两者在他身上的统一也成就了一代大家。 诗情与侠义共存,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于右任。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