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驱周叔川先生事略

辛亥革命网 2020-05-13 09:35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 查看:

新化籍革命志士周叔川早年怀抱教育救国思想,毁家兴学,创办湖南省内地第一批新式学堂,继与谭人凤、陈天华奔走反清革命,并被孙中山委以长江上游宣抚使之职,发动西南诸省会党起事。

  新化籍革命志士周叔川早年怀抱教育救国思想,毁家兴学,创办湖南省内地第一批新式学堂,继与谭人凤、陈天华奔走反清革命,并被孙中山委以长江上游宣抚使之职,发动西南诸省会党起事。由于积劳成疾,周辛铄英年早逝。谭人凤、陈天华革命事迹昭著,为后人熟知,周辛铄革命事功鲜为人知,殊为可惜。为弘扬革命先烈事迹及精神,拓展近代湖湘人物研究,本文拟对周辛铄家世及生平事功作一探讨。

  一、家世源流,古风尤存

  周辛铄,字叔川,号督川,派名荣增。 1856年9月19日生于新化大同团时荣桥(今属新邵县坪上镇时荣桥村)。

  据新化大同《周氏第五修族谱》主修周来苏考证,周氏始祖周烈即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南;周平王是周武王第 13世孙,周武王为后稷后人,后稷是黄帝玄孙,捷廷公所撰《家世原委歌》记载:“吾祖生来本姓姬, 周朝改作姓周人”。由此可见,周氏不仅为周朝国姓,且为黄帝之后。周烈13世孙即三国孙吴大将周瑜。其子因罪废爵,迁徙江西庐陵,子孙遂繁衍于此。再传至24世为宋朝尚书周子春,任潭州(今长沙)刺史,卒于湘乡任所,其子明叔、正叔遂落藉湘乡。明叔之孙周肇忠由朝议大夫升任刺史。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年),朝廷用怀柔政策成功地平息了梅山峒民起义,下旨在梅山分筑新化、安化两邑。为了巩固建制,加强开发,朝廷下令周边各地往梅山大量移民。周肇忠5个儿子就是此时奉旨从湘乡迁徙梅城,他们“逢石落担” , 分居各地。

  《周氏历代源流歌》反映了这段历史:“始祖江西吉安府,庐陵衍庆瓜瓞绵, 宋熙宁年迁楚郡。兄弟五人共商言,移徙梅城立基址,但遇金石是吾垣,一祖落担石脚里,二祖石步天河湾,三祖住居石陂居,四祖筱溪石城村,惟有五祖年纪少, 始基石槽周家湾。” 其中落籍于筱溪石城的受楚公,就是新化大同周氏第一世祖。受楚公第6世孙周希圣又从筱溪仓场里迁居时荣桥。根据周氏班行录:“受梦以文应,希贤伏忠单,仲永奉庭朝, 万大纹才盛, 荣先维继述”,属“荣”字辈的周辛铄已是受楚公第21世孙,希圣公第15世孙了,周氏在时荣桥已繁衍生息300余年。由此可见,周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而且在辗转迁徙中形成了一种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移民精神。

  周辛铄出身耕读世家。高祖周德就“以孝闻于乡”,乐与文人交往,“文士过其门者,则留宿,礼意并至,故所与交皆一时硕彦。”他乐善好施,岁末则“割肉馈米以遗乡之贫苦而无告者。”族谱中有诗赞之曰:“惟公性孝,死事尽思,,礼贤以敬,济急以慈,严以治家,恭而守己,门闾光大始 基之矣。”高祖母石细娘,“母仪更著闺宗”。祖父周才栋,聪慧好学,在时荣桥广置田产和屋宇,族谱有诗赞之曰:“公少英颖兮,援笔成草;好学不倦兮,于家有光;白玉楼成兮,促赴仙乡;多少功勋兮,竹帛难扬。”祖母刘福娘,“以苦节著称于时”。父亲周泽时,派名盛会,号洛东公,曾任湘军幕僚,捐纳正八品衔,知书达理,颇具民族主义思想。

  1870年,他主修《周氏第三修族谱》时指出:“天演竞争,优胜劣败。国积弱弊皆因团体不合,以至于澌灭殆尽也。”“向使中国万其人一其心,如线相交点相切,则四万万圆颅方趾可以一族视,何畏乎欧风?何怵乎美雨?”“合黄帝之子孙以为群,而兴起东亚在指顾间乎。”他指出,周氏修谱就是为了“合群”,且一族之合群为“诸合群之嚆矢”,而“一族能群,莫如兴学”。他多财善贾,因经营煤炭、木材、桐油等获利颇丰,广置田产屋宇,至今在时荣桥村仍有占地数十亩的砖木楼群,厅堂厢房雕梁画栋,布局井然。他“富甲陶朱”却不吝财,乐善好施,救济邻里,在当地名望甚高。 族谱中有诗赞道:“浑厚原天授,思深虑亦深;萱棠留子孺, 荃里费婆心。富拟陶朱第,诗偕李杜吟;堪与探理窟,教诲著家箴。排解关经济,精神贯古今;博施尤不吝,屡代庆箸缨。”

  这种尊师重教、乐善好施又极具民族思想的富裕大家庭环境对周辛铄的成长及其从事维新、革命活动影响至深。

  二、革故鼎新,教育救国

  在兄弟6人中,周辛铄排行第三,哥哥荣 (伯喧)、荣培(育风)和弟弟荣均、荣墀、荣垣“ 皆有隽名”。在科举盛行的年代,周辛铄幼承庭训,曾考中秀才。但他深受王船山、顾炎武思想影响,留心经世致用之学。他“为人任侠有奇气,处世落落, 不矜细行。”“ 且富改革精神, 世事有不善者, 辄思改革之。急公义,毁家捐躯在所不惜。”

  当时朝政腐败, 社会动荡, 大同镇“ 多游惰, 莠民伤俗, 有司不能禁”。周辛铄因名望甚高被里人举为大同团总, 他“ 以已意创立乡约”,“ 诘奸发慝, 雷厉风行”,“ 不及期年, 无敢不就范者”,“宵小远,全境大治”,境内无赌博、盗窃、开设妓院、烟馆等伤风败俗之事,周辛铄在百姓中威望大增,地方官也对他敬畏三分。湖南学使张公礼饬令新化各团捐设学田,周辛铄、王哲敷等人在大同团“综理大纲”,总董其事。由于所得捐田超过县学规定数额,周辛铄倡议将历年余款积为义学资产,以备他日兴学之需。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鼓吹维新运动,周辛铄深受其影响,“痛国势之不振,知非兴学育才开通风气,不足以挽救”,于是极力提倡新学。 周辛铄办教育从小学入手,首先在本村创办致用小学,招收附近失学儿童就读。由于早有筹划,“义学田租丰裕”,办学成效显著。1897年,他联合同乡宿儒邹价人、邹沅帆、晏谷如、彭庄仲创办新化实学堂,“与长沙之时务学堂,并时为两”。 他鉴于“风气之开,首资阅报”,于 1898年与肖竹雯、王哲敷、辜藻堂,苏香谷、谢映星等人商议,一面以“团费购活字版一部,印刷新书籍,分送团内”;一面大量订购《申报》 、《湘报》、《时务报》等报刊,择其精品编辑成册,定名《大同辑报》月刊,低价分售各村。新化风气之开,以大同团为先。长沙《大公报》主笔李抱一也说:当时“学堂、报馆方萌芽,长沙亦仅时务学堂与《湘学报》、《湘报》闻于世。吾邑先进,僻处方隅,竟不让谭、唐、皮、熊独有千秋,良可称也。”

  是年4月21日, 周辛铄联合新化实学堂学生陈天华及禀生邹德淹、增生曾繁慰、附生罗永绍等人联名上书县署, 请准允推广“不缠足会”,严禁妇女缠足,以“觉愚俗而变颓风”,达“强种保族”之目的。这在偏僻、守旧的新化县城引起轰动。

  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运动受挫,新化求实学堂亦被迫停办。《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清廷为苟延残喘,在1901年8月颁布“新政”诏令。是年12月,周辛铄召集同邑乡绅肖竹雯、王哲敷等商议,将筱溪周氏祠堂稍作修缮,辟为校舍,创设大同高等小学堂。此后,学校的“筹款立案,延师招生”,周辛铄“毅然以自任”。次年3月17日,大同高等小学堂正式开学,“公推肖竹雯为管堂, 周叔川先生暨苏香谷、王哲夫、唐筱青、周轩、李北垣等人为学堂首事, 聘请邹价人为教习”。学校开办伊始, 需款颇巨。周辛铄为筹款事劳心费神,“拟提公款,未得照支;按村劝捐,无人缴现。”他只得精打细算,“一切耗费,纯从省约,管堂仅支在堂伙食”;一面“毁家变产”,“私贷二百元以济之”。

  大同团盛产煤炭,当地绅董对外运煤石抽取“过境费”,中饱私囊。周辛铄提议将此项过境费提作大同学校固定办学经费,并报官立案,得湖南巡抚及新化知县批准,可市侩“恶夺其利权,大恚”。 沙塘一煤业主对周辛铄最为忌恨,多次“哄众抗拒”,扬言将“刃以报”,并悬赏 400元募人暗杀周辛铄。周虽数次险遭谋害,但他毫不畏惧,1902年至 1904 年间, 他为筹款事“捂三年之久,跋前疐后,心力交瘁。”

  其时,周辛铄奉行“教育救国主义”,认定教育为救亡“不二法门”,对人才培养尤为注重,对稍可造就之聪颖青年则游说其父母资送入校,对贫困者解囊相助。他听说蔡锷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特专程走访蔡锷。他出上联:“十岁孩童游泮水”,蔡锷对下联:“万国衣冠拜冕旒”。周辛铄甚为赞赏,当得知其家境贫寒,则“资之颇巨”。在周辛铄鼓动和资助下,大同镇形成了一股浓厚的读书风气。

  三 、运动会党, 壮志未酬

  20世纪初,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周辛铄在好友谭人凤影响下,思想日益激进。他“忿清政不纲,汉族将与之偕亡”,遂投身秘密社党事业。参加自立军起义的邹永成也回到新化,多次与周辛铄、陈天华 、周来苏、张斗枢等商谈革命之事。

  在周辛铄鼓动下,当地会党活动甚为活跃。时荣桥南面有座“一字山”,虽不甚高峻,但修竹茂林中有数座茅庄,周围又是周家庄田,既安全又隐蔽。周辛铄多次召集各地会首在此商议反清大计。每次开会,他都要断绝山上与外界一切往来, 连家人也不知聚会详情,只知每次都要驱赶十数头牛上山宰杀,以作会众之粮糈。李抱一多年后游览一字山,曾赋诗咏怀:“亭亭一茅宇,乃在山之陂;楹檐伤零落,旧迹殊瑰奇;斗酒聚豪侠,大义盟坛遗;抚景怀往昔,霸气犹在兹。”并在序言中写道:“山中茅庄,谭石屏、周叔川诸前辈清末在此结社谋革命。”谭人凤作为周辛铄挚友,每逢一字山聚义,不顾山高路险,必从百里外的隆回徒步赶来。

  1904年2月15日,黄兴等人在长沙正式成立华兴会,决定发动长沙起义 ,“由马福益、谭人凤、李燮和、周叔川等在湘东、湘西各处响应”。 是年夏,华兴会会员戴哲文赶回新化,向谭人凤传达了华兴会起义部署。谭人凤迅速召集各地会首,分头准备:肖立诚、李燮和为邵阳主任;唐镜三为武冈主任;周辛铄为新化主任,并负责全局工作。为了广泛联络各地会党,周辛铄派谭恒山携带会党章程、党证及浅显讲义赴辰、沅一带“通声气”。

  10月24日,长沙起义因走漏风失败,清吏追捕严密,风 声日紧。周辛铄毫不畏惧,仍与谭人凤奔走于湘西辰、沅 以及黔、桂诸省各地,联络会党,“岩疆千里,无间寒暑”。

  1905年 2月 13 日,他俩“由隆回赴辰沅,下常德,沿途接洽颇称心”,会党“皆乐听命”。周辛铄反省多年办学失败的经历,明白了“专办一局部事,终无济于事”的道理,“愈欲以一身肩任国家事”。况且陈天华等留日志士也多次寄回革命书刊,他“睹之大感动,东游之志遂决”。

  1905年夏,他将新化会党事务和大同校务委托于谢映山和肖竹雯,将所余田地售得 200余元川资,东渡日本。在东京,他谒见孙中山、黄兴,“两先生壮之”,介绍他加入同盟会。其时,谭人凤也流亡日本,他俩不仅在年龄上长于孙、黄,而且阅历丰富,又与长江上游及西南诸省会党联系密切,甚得孙、黄“倚重”,孙中山任命周辛铄为长江上游宣抚使,谭人凤副之,委其回国发动西南会党起义。

  其时正值日俄战争结束不久,周辛铄拟先去东三省考察, 再赴西南诸省发动会党起义。行前他“草一封家书,约数百言,悲壮淋漓,,不堪卒读”。 但此时,他身染重疾,经冈山医院院长诊断,他所患肝癌已至晚期。旅日新化同乡决议派谢国藻护送周辛铄回国。不料,刚至神户,其病情加重,入兵库县立医院就诊,医师称已无药可治。周辛铄黯然神伤, 悄然对谢国藻说:“使天假我三年,吾必有以表白于世。今若此,岂非天乎!”谢急电陈天华赶至神户,两人轮番侍候。周辛铄常昏迷不醒,“时时作呓语,细听之,则皆国事,无一家常语”。 住院50天,终因医治无效,于 1905 年 9 月 23 日含愤而殁,时年 50 岁。临终前留有绝命诗一首:“我欲横吞此胡虏,可恨阎罗昏聩不相许,哀哉此恨长终古!”

  周辛铄“壮志未酬身先死”,同志莫不扼腕长叹,“邑人得电,罢课 3 天,以志哀悼”。其灵柩则暂厝神户华商三江公所义地,准备择期护送归梓。1906 年 5月,周辛铄外甥苏鹏将其遗柩迎回新化,归葬于新化时荣桥毛家冲周氏祖茔。

  四、革命前驱,垂范后人

  受其影响,周辛铄家人和学生纷纷走上反清革命道路,不少为之献出宝贵生命。在他流亡日本之际,家人倍受清政府迫害。儿子周京甫、周宣甫被捕入狱,迫害致死;女婿谢 璋为大同学务积劳成疾,于 1906年英年早逝。长女周范华明达多才,在父兄和丈夫相继牺牲后,毅然典尽奁妆,入读长沙周南女中。1911年毕业后,她冲破重重阻力,在家乡倡 建大同女校,开全省内地创办女校先声。

  周辛铄外甥苏鹏在他的栽培下,于1902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习速成师范科。拒俄运动兴起后,苏鹏积极从事反清暗杀活动,在 1904年先后筹划刺杀慈禧太后和清兵部侍郎,惜未得手。周辛铄侄孙周歧在省城长沙一边念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赶制数百枚炸弹协助焦达峰光复长沙,继而潜往南京、北京等地开展暗杀活动,终于在烟台因配制炸弹失慎遇难,遗体归葬长沙岳麓山,和陈天华墓比邻]。此外,在周辛铄的影响下,周来苏加入同盟会,参与黄花岗起义。谢介僧在 1911 年领导邵阳光复,出任宝庆军政分府都督。谢国藻从日本归国后, 长期在武汉和孙武从事革命活动。钟伟、刘华式、蒋筱龄、唐汉三等革命志士都曾是周辛铄学生。

  时人对周辛铄的革命功勋就有高度评价。“逊清末造, 新化组合会党,实行革命者,当推公(即周辛铄)与谭人凤两人为首,均果敢坚决,冒死难而不移其志。公尤虚怀接物,遇事尽虑。使天假以年,其事业宁只如谭氏耶? 惜乎赍志未酬,客死异国。天赋以才而吝其遇,悲夫伤矣!”周氏族谱亦有诗赞曰:“手掇芹香十五年,文宫务主持专堂。筹办高等开民智,会理宾兴养国贤。团约初基劳策划, 学租按户赖摊捐。谁知航海东游去,饱饮文明会众山”。

  综上所述,周辛铄毁家兴学,是湖南近代新式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广泛联络会党,长期投身反清革命,并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功勋卓著,在湖南早期辛亥革命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不愧为近代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时代精英。

  据考证,该院落部分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系周氏先人周大文所建。该公善于经商,乐于公益,修路架桥,名冠乡里。后三代单传至周泽时(洛东公)。周泽时,乃湘军曾国荃部幕僚,捐纳正八品衔,负责过一段时间的军需后勤工作,同时也善于经商。至此,规模宏大的主体建筑才基本完工。其子周叔川,乃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的首批会员之一,曾多次在时荣桥一字山庄与谭人凤等谋划反清起义,被孙中山委以长江上游招讨使(另一说宣抚使),是著名的革命家。同时首倡建立了新化实学堂(新化一中前身)和大同高等小学堂(新邵二中前身),是著名的教育家。其晚辈中的京甫、笙甫、周歧、周琨、周维涣均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为国捐躯。其中周琨系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其签发了烈士证书。

   一、是我县少有的具有国共两党双重身份的优秀地下共产党员。周琨参加革命较早,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革命工作需要又加入国民党。

  二、是湘中农运先驱和重要领导人。周琨曾任新化县第三区区党部常务委员,在他的领导下,全区农民运动迅猛发展,是当时新化县八个区中发展得最早,行动最迅速的农运重点区。

  三、是“井冈山道路”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的先行者和忠实践行者。1926年即成功改造孙田铺板子山老虎岩土匪武装,曾任老虎岩自卫纵队大队长和老虎岩游击支队支队长,接受湘中特委领导。开展打土豪和分田地斗争,开辟了板子山地区革命根据地。策应过毛委员领导的秋收起义和长沙年关暴动。

  四、是一个对党忠诚,革命意志坚定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1927年“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三湘四水,革命处于低潮,周琨立场坚定,坚持理想信念,亲率老虎岩自卫纵队和大同区农协自卫队驰援长沙。1928年春,同为革命战友的三哥周释痴在宝庆惨遭国民党杀害后,革命意志弥坚。被叛徒诓骗被捕后,受尽酷刑,但绝不屈服,在新化城外西门岭英勇就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