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将私谊忆伟人——蒋梦麟笔下的孙中山
辛亥革命网 2020-04-16 09: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卓恺返 查看: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谱名德铭,字兆贤,号孟邻,笔名唯心,浙江余姚黄家埠镇人。著有《西潮》《新潮》《学问》《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演进》《孟邻文存》等。先后担任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兼秘书长、浙江省教育厅长,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长,浙江大学首任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西南联大常委,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等职。1949年,蒋梦麟随国民党去台湾。1964年6月19日,蒋梦麟病逝于台北。
蒋梦麟从小接受中国传统启蒙教育,22岁留学美国,先后在加州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获得博士学位。蒋梦麟认为,中国人所建立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观念,如忠、孝、仁、义、诚、信、中庸、谦虚等等,曾使中国人诚实可靠,使中国社会安定平静,并使中国文化历久不衰……所以,他主张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标准,立问题”。
1919年7月,蒋梦麟受北京大学首任校长蔡元培的委托担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在之后的数年里,蒋梦麟又两次临危受命担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0年12月,国民政府任命蒋梦麟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在蒋梦麟执掌北大的15年间,适逢内忧外患,国家动荡,他与北大同呼吸、共命运,任劳任怨、勇挑重担。“至少也要维持北大的生命,绝不让他中断”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事实上,正是因为蒋梦麟的勤勉务实、大胆改革,积极实施以“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为核心的改革举措,使得北京大学人才云集,学术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教育与学术中心,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
“慎言慎行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是蒋梦麟的真实写照。蒋梦麟长年身居高位,收入也不低,但其生活却不奢侈。作为一名历任多个名校校长以及官居高位的民国教育界楷模,蒋梦麟一生秉持道德操守,坚守清廉家风,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政府和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蒋梦麟比孙中山小了整整20岁,是晚辈。蒋梦麟在《追忆中山先生》一文中说:“先生从事革命时,我还只是一个学生。”从蒋梦麟的回忆来看,他与孙中山最早的交集应该在1909年。蒋梦麟在自传《西潮》中说:“我早在一九〇九年参加《大同日报》担任主笔,这报是孙中山先生在旧金山的革命机关报。那一年的一个秋天晚上,我与《大同日报》的另一个编辑,以后在国内大名鼎鼎的“刘麻哥”刘成禺,初次晋谒孙先生。他住在唐人街附近的史多克顿街的一家旅馆里。”此后,因为《大同日报》的关系,蒋梦麟与孙中山在旧金山也经常见面。1917年,已经回国的蒋梦麟在上海也常常得到孙中山的接见,据《追忆中山先生》一文说:“民六至民八期间在沪与先生复常见面,几乎每晚往玛利南路孙公馆看先生与夫人。”由此可见,蒋梦麟与孙中山有着十几年的忘年之交,他们之间意气相投,私谊深厚。
所以,通过研究蒋梦麟笔下的中山先生,对于加深我们对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大有裨益。
拥有“不可抗拒的引力”的政治家
蒋梦麟回忆说:因为是初次晋谒孙先生,我进门的时候,心情紧张,一颗心怦怦直跳,孙先生在他的房间里很客气地接见我们。孙先生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引力,任何人如果有机会和他谈话,马上会完全信赖他。他的天庭饱满,眉毛浓黑,一望而知是位智慧极高,意念坚强的人物。他的澄澈而和善的眼睛显示了他的坦率和热情。他的紧闭的嘴唇和坚定的下巴,则显示出他是个勇敢果断的人。他的肌肉坚实,身体强壮,予人镇定沉着的印象。谈话时他的论据清楚而有力,即使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也会觉得他的观点无可批驳。除非你有意打断话头,他总是娓娓不倦地向你发挥他的理论。他说话很慢,但是句句清楚,使人觉得他的话无不出于至诚。他也能很安详地听别人讲话,但是很快就抓住人家的谈话要点。
在蒋梦麟看来,孙中山先生也是中国第一位有过现代科学训练的政治家。
蒋梦麟在其著作《西潮》中说:“他的科学知识和精确的计算实在惊人。为了计划中国的工业发展,他亲自绘制地图和表格,并收集资料,详加核对。实业计划中所包括的河床和港湾的深度和层次等细节他无不了如指掌。”
蒋梦麟还特地举例说:“有一次我给他一张导淮委员会的淮河水利图,他马上把它在地板上展开,非常认真地加以研究。”
据此可知,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孙中山先生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方面同样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推动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在《追忆中山先生》一文中,蒋梦麟说:“中山先生第一次给我的印象是意志坚强,识见远大,思想周密,记忆力好。对人则温厚和蔼,虽是第一次见面,使人觉得老朋友一样。大凡伟大人物往往能令人一见如故。”
富有人情味的民主革命家
在《追忆中山先生》文章中,蒋梦麟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山先生的轶事,从中能够了解平常不苟言笑的中山先生的另一面。
蒋梦麟说:武昌起义时,我们尚在《大同日报》撰写文章,这时孙先生来,说国内有消息,武昌起义了。闻讯后大家都很高兴,约同去报馆隔壁江南楼吃饭。谈的很多,亦极随便。大家偶然讲起烧饼歌事(《烧饼歌》是一首关于预言的歌谣,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中山先生指出,《烧饼歌》说是刘伯温所撰一说是靠不住的,事实是洪秀全时人所造。他又联带讲到刘伯温的故事。一次,明太祖对刘伯温说:本来是沿途打劫,哪知道弄假成真。刘伯温对明太祖说:此话讲不得,让我看看有没有人窃听。往外面一看,只一个小太监。问之,只以手指耳,复指其口,原来是个又聋又哑的人。于是小太监得免于死。大家听了大笑。
据蒋梦麟回忆,中山先生喜欢听笑话,听了以后常常大笑,但他自己很少说,这一次似乎破戒了。蒋梦麟最后强调说:我讲这些话,不过要青年人知道伟大人物不是不可亲近的,亦与我们一样极富人情味。所谓“圣人不失赤子之心”,就是此意。
具有演说天才的杰出演说家
众所周知,历史上一些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常常是一位演说家,例如马克思、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的思想主张,除了靠著作进行宣传之外,还要依靠他们的精彩演讲传播出去,从而达到宣传民众、动员民众进行斗争的目的。
蒋梦麟在其自传《西潮》一书中说:孙先生是位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孙先生曾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街头演说。头顶飘扬着国民党的党旗,他就站在人行道上向围集他四周的人演说。他非常了解一般人的心理,总是尽量选用通俗平易的词句来表达他的思想。他会故意地问:“什么叫革命?”“革命就是打倒满洲佬”。听众很容易明白他的意思,因此就跟着喊打倒满洲佬。接着他就用极浅近的话解释,为什么必须打倒满洲佬,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以后他的计划怎么样,老百姓在新政府下可以享受什么好处等等。
在开始演讲之前,他总是先估量一下他的听众,然后再选择适当的题目,临时决定讲话的方式,然后再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意见。
他能自始至终地把握听众的注意力,也能随时愿意发表演说。
蒋梦麟认为孙中山先生有惊人的演说天才不假,但是孙中山先生的这份天才实在是来自他的勤奋研习和刻苦磨练。蒋梦麟的好友刘成禺在其著作《世载堂杂忆》中有一篇《孙中山先生尝自述练习演说之法》的记述,具体如下:“一、练姿势。身登演说台,其所具风度姿态,即须使全场有肃穆起敬之心;开口演讲,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祥和之气。最忌轻佻作态,处处出于自然,有时词旨严重,唤起听众注意,却不可故作惊人模样。予(孙先生自称)少时研究演说,对镜练习,至无缺点为止。二、练语气。演说如作文然,以气为主,气贯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皆宜。说至最重要处,掷地作金石声;至平衍时,恐听着有倦意,宜旁引故事,杂以谐语,提起全场之精神。予少时在美,聆名人演说,于某人独到之处,简练而揣摩之,积久,自然成为予一人之演说。”从“恐听着有倦意,宜旁引故事,杂以谐语,提起全场之精神”之语中亦能窥见中山先生幽默风趣、有人情味的一面。
嗜书如命的读书人
中山先生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依据蒋梦麟的回忆,这一名言确实是中山先生的真实写照。
蒋梦麟在《西潮》中说:后来我发现他对各种书都有浓厚的兴趣,不论是中文书,或者英文书。他把可能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来买书。他读书不快,但是记忆力却非常惊人。孙先生博览群书,所以对中西文化的发展有清晰的了解。
在《追忆中山先生》文章中,蒋梦麟也提到一件事,有助于理解中山先生倡导的“努力向学,尉为国用”的思想。
辛亥革命后过了几天,中山先生动身经欧洲返回中国。临行时他把一本《Robert’sParliamentaryLaw》(《罗伯特议事规则》)交给我,要我与刘成禺把它译出来,并说中国人开会发言,无秩序,无方法,这本书将来会有用的。我和刘成禺没有能译,后来还是先生自己译出来的,这就是《民权初步》。
事后,蒋梦麟为此感慨道:先生时时不忘学术,经常手不释卷,所以他知识广博。